脱脱居中调解:“箭簇每月供应二十支,由军器坊特制;西界放宽二里,立界桩为记,部落需保证不盗猎汉军牧场牲畜。” 双方讨价还价三回合,最终敲定:“部落助守北境,汉军每年赠盐五十石;汉军修冰路,部落派驯鹿协助运输。” 张谦当场起草《续约文书》,用汉蒙双语书写,条款分 “军事”“经济”“司法” 三类,条理清晰。
签约用 “合契法”:文书一式两份,中缝盖 “白虎城印”(汉篆)与 “部落图腾印”(虎纹),各执一份。萧虎与巴图按指印(朱砂泥混合印泥,防褪色),罗桑坚赞用藏文在文书末题 “见证” 二字,帖木儿用蒙古文注日期 “至元三十二年秋分”。这份盟约将军事互助与经济利益绑定,远超单纯的祭典仪式。
盟誓后,巴图命部落驯虎师献 “绕碑礼”。三只驯虎(两壮一幼)在驯虎师号令下,从祭台东侧入场,步伐沉稳,虎尾微垂(示温顺)。为首的壮虎 “雪纹”(皮毛带白色斑纹)绕界碑行走三周,每至碑正面便伏身行礼(前爪弯曲触地),驯虎师解释:“虎绕碑三匝,示三界共护;伏身行礼,示虎魂敬碑。”
幼虎 “风牙” 表演 “衔祭品”:用嘴轻衔祭台上的奶豆腐,送至萧虎面前,虎嘴开合间不伤祭品,引得观礼者赞叹。巴图对萧虎道:“虎通人性,知碑为界,何况人乎?此后部落若有违约,任凭处置。” 萧虎抚幼虎头:“虎性虽猛,驯之可护境,正如北境虽险,治之可安宁。”
表演结束,驯虎师吹骨笛,虎群按原路退场,无一丝慌乱。张谦在《祭典录》记载:“驯虎献仪,非炫技,乃立信,示部落以虎护碑之诚,亦显其战力,为盟约增威慑。” 这表演让军事同盟多了层文化认同的纽带。
祭典的 “分胙” 环节(分享祭品,获神福佑)按 “等级分食”:萧虎、拔都、巴图、罗桑坚赞共席,食太牢肉(鼎中煮烂的牛肉)、饮混合酒(汾酒与马奶酒各半);军官与部落长老次席,食羊肉、吃奶豆腐;士兵与部落民众分食五谷糕、喝青稞酒。
分食用 “共器而食”:主桌用汉地瓷盘(绘缠枝纹),次席用蒙古银碗,民众用木碗,但均从祭台取食,示 “同享神恩”。王掌柜特意准备 “融合食”:汉地的蒸糕夹蒙古奶渣,藏地的酥油茶泡汉地麻花,“让各族尝对方口味,记同心之味”。
巴图初次吃五谷糕,赞道:“比部落的肉干耐饥,下次祭典可多备。” 耶律文则对奶豆腐感兴趣,询问做法,巴图命妇人传授:“鲜奶煮沸,加酸浆,凝结后压去水分……” 饮食间的交流,让肃穆的祭典多了几分生活化的暖意。
祭典尾声,李老栓带领文吏进行 “碑文拓片”。拓片用 “多层宣纸法”:先铺一层薄宣纸(吸墨),再覆一层厚宣纸(保护碑面),用软毛刷轻扫,使纸紧贴碑文(尤其三文笔画凹槽处需扫平)。刷墨用 “轻蘸慢扫法”:墨汁调淡(防晕染),用羊毛刷蘸墨后挤干,轻扫纸面,反复三次,直至文字清晰。
拓片过程严禁触碰碑体,文吏王笔吏戴细布手套:“手上汗渍会腐蚀碑文,拓片需敬字如敬神。” 每张拓片需拓三份:一份当场晾干(铺在洁净毡毯上,避开阳光直射),一份折叠存档(用防潮纸包裹),一份送萧虎审阅。萧虎检查首份拓片:“汉文‘虎’字捺笔清晰,蒙古文‘北’字尾钩完整,藏文‘海’字三点分明,合格。”
拓片晾干后,按 “公文格式” 装裱:四周镶蓝绫边(元代档案专用色),上端贴标签(“至元三十二年界碑拓片”),加盖 “白虎城文印”。张谦命人将拓片分送:“一份呈大都翰林院,一份存白虎城石库,一份赠使虎部落(用蒙古文注释),让各方皆知碑在、约在。”
祭典结束后,张谦组织团队整理《祭典全录》,内容分 “仪程”“祭品”“祭文”“盟约”“拓片” 五部分,每部分附插图(画师当场写生)。仪程记录精确到时辰:“卯时三刻上香,辰时一刻读汉文祭文,辰时三刻读蒙古文祭文……” 祭品记录详至数量:“汾酒三坛(每坛十斤),马奶酒五皮囊,酥油十斤,五谷糕二十斤……”
《全录》用汉蒙双语书写,汉文部分由耶律文誊抄(正楷),蒙古文部分由帖木儿誊抄(回鹘体),重要处盖朱印。张谦在序言中写道:“祭典非虚礼,乃疆土认同之仪式,记录非虚文,乃治理传承之依据。” 他命人将《全录》刻入木牍(防蛀处理),与拓片一同存入石库(石库门用铜锁,钥匙由脱脱与巴图各执一半,需同开)。
脱脱审阅《全录》后道:“需每年祭典后增补记录,十年汇编成册,让后世知今日守土之难、盟约之重。” 这份档案意识,使界碑祭典从单次仪式升华为边疆治理的历史见证。
祭典结束三日后,巴图派部落长老送 “谢礼”:两张上好虎皮(非祭祀用,日常捕猎所得)、十斤风干鹿肉,附部落口信:“碑在如虎在,盟约如骨硬,部落子孙必守。” 萧虎回赠 “汉地特产”:二十匹蜀锦(御寒用)、五副铁犁(改良冻土耕作),托长老带话:“汉军与部落,如碑之三文,虽不同形,实同一体。”
湖心岛周边部落听闻祭典盛事,纷纷派使者拜访白虎城,请求 “观碑结盟”。脱脱与萧虎商议后,决定每月初一开放界碑参观:“让更多人见碑、知碑、敬碑,比千言万语更能安边。” 张谦则将祭典拓片复制多份,张贴于商路驿站:“往来商旅见碑文,便知此为元境,盗匪自退。”
秋分后的贝加尔湖渐生寒意,但界碑旁的祭台余温尚存。李老栓望着碑上的三文,对徒弟道:“石头会老,文字会风化,但这祭典留下的规矩、盟约种下的信任,比碑更长久。” 这番话道出了界碑祭礼超越仪式本身的治理深意 —— 以文化认同固边疆,以制度传承保永固。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巴图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