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归位者的‘火种八音盒’。”诸葛亮认出了盒底的工匠印记,那是一个由星文组成的“鸽”字,“刘胜先祖的全息影像中提到过,启动龙凤剑需要‘双共鸣’,看来这八音盒就是另一个共鸣源。”
他轻轻转动八音盒的发条,发条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像是在倒数某个时刻。一阵清越的旋律流淌而出,并非地球的五音,而是由七个星轨频率组成的音阶,每个音符在空中都化作一枚金色的星文,与密墟九门的光流产生了奇妙的共振。青凤门的光流随旋律起伏,赤龙门的能量纹同步闪烁,白虎门的声波频率与之完全吻合——九门的能量场,竟在这旋律中达成了完美的和谐。
“这旋律……与九门的共振频率完全一致!”姜维失声惊呼,他手中的照星灯突然爆发出刺目的光芒,灯座的七颗星砂同时升空,在星文卷上组成一个完整的北斗七星阵,“星文卷在回应!它在指引我们如何使用八音盒!”
诸葛亮凝视着八音盒,旋律在他耳中渐渐清晰,化作归位者的古老歌谣,诉说着双生浮城的起源与使命。他忽然注意到,八音盒底座的星文与星文卷的边缘星文能完美拼接,组合后的句子让他心头一震:“当暗影钟响,光明必以血祭……”
“血祭?”赵云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龙胆亮银枪的枪尖在光线下泛着冷光,“军师,这血祭……莫非是要用人命献祭?”
诸葛亮没有回答,只是将八音盒小心翼翼地收入木盒,星文卷上的光芒在此时渐渐黯淡,仿佛耗尽了力气。他知道,这个发现既带来了希望,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通道的阴影中,一双眼睛正悄悄退去,那是魏延的心腹副将,他本是来请示换岗事宜,却无意间听到了“灭世钟”与“血祭”的字眼,攥紧的拳头在袖中微微颤抖。
第二节 八音初鸣 子龙密室得真传
成都号的密室深在舰腹,是刘备生前处理机密要务的地方,墙壁由双层玄铁夹星髓岩铸成,能隔绝一切能量探测。只有壁龛中镶嵌的“照星石”散发着柔和的蓝光,那是从西川岷山深处采来的奇石,能在黑暗中映照出文字,此刻正将刘备的遗物——几卷竹简、一盏油灯、一尊青铜鼎,映照得朦朦胧胧,如同浸在水中。
赵云捧着刚找到的火种八音盒,指尖轻轻拂过盒盖上的龙凤图腾。龙首的角尖锐而凌厉,凤首的冠温润而华美,两者的眼睛都用细小的红宝石镶嵌,在蓝光下闪烁着如血的光泽。他想起找到这个盒子的过程,至今仍心有余悸。
密室最深处的暗格被伪装成石壁的一部分,若非他记得先帝临终前“玄铁壁第三块砖石可动”的遗言,绝难发现。暗格的门是用整块星髓岩打造,上面刻着刘备亲书的“汉祚未绝,火种永存”八个篆字,笔画苍劲有力,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赵云尝试了用剑撬、用能量冲击,都无法打开,直到他将随身携带的“护心镜”贴在暗格门上——那是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之战时,刘备为护他周全所赐,镜背上的龙凤纹与暗格门的纹路严丝合缝,仿佛天生一体。
“先帝早已预见今日。”赵云喃喃道,将八音盒放在刘备生前批阅奏章的案几上。案几是用西川的阴沉木制成,表面已被先帝的手掌磨得光滑,边缘还留着几处茶渍的痕迹。他仿佛能看到先帝深夜在此伏案疾书的身影,烛火在他鬓角的白发上跳动,手中的狼毫笔悬在竹简上方,迟迟未落——那是在犹豫是否要将八音盒的秘密写入遗诏。
赵云再次转动八音盒的发条,清越的旋律在密室中回荡,与壁龛中照星石的蓝光产生共鸣。石上的天然星纹如活过来般流转,在地面上投射出一幅微型星图:光明浮城与暗影浮城分别位于北斗七星的斗柄与斗魁,两座浮城之间的连线穿过地球星轨的坐标,形成一个巨大的“命”字。
“原来如此……双生浮城的最终战场,注定是在地球。”赵云的呼吸微微急促,他能感受到旋律中蕴含的创世之火能量,温和却又磅礴,与虚视的邪恶气息截然相反。但他也听出了旋律深处隐藏的一丝哀鸣,像是献祭者的最后叹息。
八音盒的旋律渐渐低沉,最后一个音符消散时,盒底的星文突然亮起,与照星石的蓝光交织成一行华夏文字,悬浮在半空:“龙凤剑藏于嵩山太室峰,剑匣与地脉相连,非刘氏血脉亲触,剑不出鞘。”
“嵩山……”赵云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刘备先祖刘胜的封地就在中山国,毗邻嵩山,将龙凤剑藏在那里,既符合“归藏于故土”的古训,又能借助嵩山的地脉能量守护神剑。他小心翼翼地将八音盒收入怀中,贴身藏好——这不仅是启动龙凤剑的钥匙,更是先帝托付的重任。
刚走出密室,就看到魏延带着几名亲兵守在通道口,每个人的手都按在刀柄上,甲胄的金属碰撞声在寂静的通道中格外刺耳。魏延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独目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焦虑,又有决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