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落下来时,打谷场的脱粒机已经盖上了厚厚的帆布,帆布边缘结着细碎的冰碴。小顺子踩着梯子往谷仓顶上撒融雪盐,盐粒落在太阳能板上发出噼啪声,融化的雪水顺着板缝流进接线盒,界域钥匙碎片突然在口袋里发烫 —— 数学新宇宙的坐标线在低温下收缩了 0.2 毫米,双螺旋能量流的每圈间隔出现了不规则的跳动。
莱娅的观测装置搬到了谷仓内部,主机被裹在旧棉被里,屏幕上的能量读数像寒风中的烛火般忽明忽暗。148 个微型宇宙的共振频率普遍下降,诗歌新宇宙的韵律符号冻成了固态的冰晶状,黑洞新宇宙的引力场强度跌破了冬季安全阈值。“电池续航只剩 3 小时。” 她给设备接上自制的保温套(用泡沫板和电热毯改造而成),“低温让锂电子活性降低,就像王婶家的三轮车,冬天早上得预热半小时才能启动。”
虎娃抱着一捆秸秆从柴房出来,秸秆上的霜花在他怀里融化,浸湿了胸前的衣襟。他把秸秆塞进能量转换器的保温层,机器的风扇声立刻从微弱的嗡鸣变成了清晰的转动声。“菜窖的温度降到了 2℃。” 他用冻得通红的手指戳了戳转换器的显示屏,“昨晚的北风把窖口的棉帘吹开了,光丝捕虫网的共振图谱都结霜了。”
王婶在灶台前蒸馒头,铁锅盖上的水珠顺着边缘滴落,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她掀开锅盖,蒸腾的热气中,馒头表面的褶皱组成了模糊的符号 —— 这是诗歌新宇宙的韵律能量在高温下的变形,遇冷空气会迅速消散。“把这筐热馒头送到李大爷家。” 她用抹布垫着锅沿把馒头捡出来,“他家的能量接收器在村口,最容易受冻,热乎气或许能顶一会儿。”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缩进了菜窖深处,叶片上的记忆之蕊裹着一层透明的冰壳,只有靠近转换器的几片叶子还保持着绿色。当小顺子往藤蔓根部撒草木灰(既能防冻又能施肥),冰壳突然裂开细缝,藤蔓的意识通过碎片传递过来,带着呼出白气般的断续感:“每降温 1℃,能量传导效率下降 1.2%,比农药残留的影响更严重…… 就像冻僵的手指,握不住东西。”
小顺子钻进菜窖检查能量线,手电筒的光束里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冰晶,有些冰晶在光线下呈现出双螺旋结构 —— 这是被冻结的能量流在现实中的结晶。他摸出随身携带的绝缘胶带,把裸露在外的接头重新包裹严实,指尖触到冰冷的光丝时,碎片里的数学新宇宙坐标线突然闪了一下,自适应脉冲误差从 5% 降到了 3.8%。“跟人穿棉袄一个道理。” 他呵着白气给能量线裹上旧棉絮,“线也怕冷,得多穿点。”
莱娅蹲在谷仓的角落里调试程序,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冻得发僵,按下去要比平时用力三分。她给系统加装了 “低温补偿模块”,让微型宇宙的能量模型自动适应现实温度变化 —— 数学新宇宙的坐标计算会加入热胀冷缩系数,诗歌新宇宙的韵律波动则会根据室温调整频率。“就像给温度计校准。” 她搓了搓冻麻的手,屏幕上的双螺旋能量流开始缓慢恢复规律,“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模型,就是纸上谈兵。”
虎娃背着喷雾器往村口走,喷雾器里装的不是农药,而是掺了酒精的防冻液。李大爷家的能量接收器已经结了层薄冰,指示灯变成了暗红色,像垂死的萤火虫。他把防冻液喷在设备外壳上,冰壳融化的水流进底部的接口,接收器突然发出轻微的嗡鸣,光丝捕虫网的共振图谱上,黑洞新宇宙的引力符号重新连成了线。“酒精能降低冰点。” 他用抹布擦干设备表面的水,“王婶说的土办法还真管用,比专用防冻液便宜多了。”
傍晚的风雪越来越大,谷仓的木门被吹得砰砰作响。王婶用木棍顶住门板,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在风雪中立刻被吹散。她往炉膛里添了块跨界土豆制成的燃料块(能量密度比普通柴火高 30%),火焰突然变成了蓝紫色,菜窖里的能量转换器发出同步的嗡鸣,碎片里的微型宇宙图谱边缘泛起温暖的红光。“这燃料块真耐烧。” 她扒了扒火,“去年晒了三个月的跨界土豆干,磨成粉掺点黏土,就是最好的过冬燃料。”
脱粒机的齿轮箱在夜里冻裂了道缝,机油结成了淡黄色的凝胶。小顺子带着工具箱钻进帆布罩,哈出的白气在手电筒光束里格外明显。他往齿轮上抹了层高温润滑脂(能在 - 20℃保持流动性),转动时的摩擦声明显减轻,碎片里的数学新宇宙逻辑能量流出现了 0.8 秒的稳定期。“机械比人娇气。” 他用铁丝把裂缝临时捆住,“明天得请镇上的铁匠来补,不然开春就锈死了。”
莱娅的观测装置突然发出警报声,屏幕上的诗歌新宇宙能量读数断崖式下跌,韵律符号的冰晶状结构开始解体。她冲到窗边掀开窗帘,发现覆盖在能量接收器上的雪已经积了半尺厚,雪花在接收器表面凝结成了绝缘的冰层。“雪把信号挡住了!” 她抓起扫帚冲进风雪,“就像收音机被捂住了喇叭,声音再大也传不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