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哦?去看看。”
赵诚说着,转身就走。
禽滑厘睁大眼睛,眼看着那魁躯背影渐行渐远。
他伸出手来,嘴唇嗫嚅,终于还是没敢强留。
最后只有攥紧了拳头痛心疾首。
怎么每次到关键时刻,就走了呢!?
一想到赵诚没说出的钢材精炼之法,他是抓心挠肝,恨不得现在就上前将赵诚绑起来,逼问他三天三夜!
但是不敢。
只能徒自哀叹,短短三天,头发已经掉了三成了……
……
邯郸城下的风卷着尘土,刮过昌平君赤裸的脊背,将他背负的荆条吹得簌簌作响。
这位大秦封君跪在城下,脊梁挺得笔直,目光却刻意收敛了平日的锋芒,只留几分恰到好处的愧悔。
在其身后,传来官员们的窃窃私语。
“大人贵为昌平君,何必如此?”
“陛下真是太过袒护赵诚了,昌平君不过是因为密信之事心有疑虑,进言了几句以绝后患,怎可令其负荆请罪?”
“汝等知道什么,大人这是以退为进,多年来,大人也是为大秦殚精竭虑,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这赵诚虽为陛下重视之将,可毕竟根基尚浅。
大人都已经负荆请罪,他还真能鞭挞大人不成?
若真是鞭打了大人,哼,则这满朝文武,甚至天下诸国百官,都会攻讦他是狂悖之徒,日后还有他好果子吃吗?”
“说的也是,大人已经表现出如此悔过之意,更是在这邯郸城下,当众负荆请罪,那血屠然而没法做什么了,不然只会令人不齿其心胸狭隘!“
“大人果然英明,这一招以退为进,可先下一城,从被动转为主动。”
“若非如此,吾等进入邯郸,还不得被那血屠拿捏在手中,不得自由?“
“血屠骄横,不过大王已经给了我们便宜行事职权,只要大人拿捏住血屠,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邯郸城下,昌平君赤着上身,背负荆条,目光坚毅,挺立在城门之外。
作为封君贵族,能够负荆请罪,此举自然是引来无数围观者。
不多时,城门内传来沉重的脚步声。
那声音不快,却像战鼓般敲在每个人心尖上。
赵诚身披大氅,一身玄甲而来。
那身形犹如陡峭雄绝的险峰,又如直指苍穹的铁塔,其霸烈盖世,即使是邯郸城墙,在其身后,亦显得矮了三分。
“多日不见,昌平君这是作甚?”
赵诚隐带笑意的声音传来。
众官员心中一定。
稳了!
这血屠已经被昌平君的诚意迷惑,他果然是吃软不吃硬之人,这就好拿捏了!
昌平君闻声叩首,额头几乎触地,声音哽咽得恰到好处:“上将军,吾心盲如瞽,实在昏聩,竟误信谗言,在朝堂上构陷将军通敌!”
“后来更是在朝堂之上危言耸听,意欲进谏大王,除去上将军这大秦国柱。”
他猛地抬头,眼眶泛红,“待将军暗携锐旅,直捣邯郸之后,吾才知道,此乃声东击西、出其不意之策,所谓贬居颍川,不过是陛下与将军共谋的一出绝妙棋局。”
“上将军是我大秦之利刃,无双之国士,忍辱负重,甘受“沉湎酒色”之名,只为一朝破灭邯郸。
此等忠肝义胆,吾竟视之为狼子野心,实在该杀。“
“多日以来,吾每每想起此事,都悔过的寝食难安。”
他突然跪在地上,双手捧起荆条递向赵诚,“请上将军责罚,以全吾悔过之心。”
赵诚见状赵诚叹了口气,那声叹息在风中散开,带着几分无奈,“唉,昌平君已经有此悔过之心。”
“吾若再行责罚,实在是不知好歹,亦说不过去。”
众人一听,脸上也是露出笑意来。
果然!
姜还是老的辣!
昌平君这一番作态,一下就拿捏住了血屠。
传闻之中,血屠对待外人一向冷酷无情,但是对待自己人却仁义无双。
可见接下来只要表现出自己人的行为和态度,以及曾经对于误判赵诚叛国的悔过愧疚,自然能够获取血屠的信任,届时再步步蚕食邯郸之权。
而后伺机而动,早晚能够夺回失去的一切,重回朝堂之上!
众臣如此想着。
却见赵诚接过了荆条,又说道,“可我若不责罚,又辜负了昌平君的一片悔过之心,让昌平君日夜难安,亦是我所不愿意见到的。”
“这样吧,那就意思一下好了。”
众人一听,眼底掠过嘲讽,这血屠果然还是嫩了。
本来只需轻轻带过,既能全了昌平君的面子,又能落个"大度"的名声。
偏要多此一举,反倒落了下乘。
毕竟什么都不做,还能博一个大度的美名。
如今这责罚了,谁又知道是真打了还是假打了?
到时候只要做点手脚,将消息传出去,大家自然知道血屠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失了人心,这城楼倒塌还不是早晚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