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0集:再定新机遇计划

作品: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作者:辜彼得|分类:都市|更新:2025-08-30 19:16:27|字数:4490字

刘好仃把U盘从电脑上拔下来,顺手塞进工装裤右兜,又按了按。那地方还留着点余温,像是刚跑完一趟长路的发动机。他抬头看了眼白板,AI训练预备库的文件夹图标已经缩成一个小方块,可底下那行手写的小字还在:“潜力A-,周期预估18个月。”旁边三角框里的三项风险——数据不足、硬件不适、人员抵触——一个没少。

他没擦,也没盖,就这么晾着。

小李抱着笔记本刚走,脚步带风。刘好仃知道他去干嘛——接着喂数据,一张一张地喂,像喂一个挑食又笨拙的徒弟。这活儿得人盯,不能撒手。可也不能只盯着这一个。

他转身拉开抽屉,翻出一沓新打印的表格,最上面一张标题是《新机遇开发筹备会·议题清单》。笔在指尖转了半圈,他低头看了看表:九点四十七,离早饭收摊还有十三分钟。

十点整,休息区的凳子全被占了。老张来得晚,手里捏着半根冷油条,一边嚼一边看白板上投影出来的“潜力评估总表”。小李坐在角落,眼睛还黏在刚才的测试结果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

“人都齐了?”刘好仃站到白板前,没开场白,直接点开U盘里的文件,“咱们先说件事:新方向,干不干?”

老张咽下最后一口,皱眉:“现在AI那摊子才刚起步,小李天天加班,你再拉人搞新项目,谁顶得住?”

这话一出,好几个人点头。有人小声嘀咕:“别回头两头都落空。”

刘好仃不急,手指在投影上一划,圈住两项数据:“回本周期预估十四个月,跟现有产线兼容性评分8.7。这不是烧钱,是修桥。”他顿了顿,“而且,不增人,不加钱。”

所有人抬头。

“AI训练照常推进,小李继续带。”他目光扫过一圈,“新项目另组三人专班,老张统筹,我主抓。双线并行,主次分明。你们手上的活儿不动,只抽空参与讨论,不碰执行。”

老张愣了下:“就仨人?”

“对。先搭架子,再填肉。”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空白处写下三个问题:

能不能做?

要不要做?

怎么扛住风险做?

“上回咱们标了三个风险。”他指着三角框,“现在反过来想——数据不足?那就先定采集方案;硬件不适?提前找设备科要接口资料;人员抵触?不强求,自愿报名,谁觉得这事能减自己负担,谁就来。”

小李举手:“可市场那边……我们连客户要啥都不知道。”

“不急。”刘好仃摇头,“现在问的不是客户要什么,是我们能不能接住机会。先看自己有没有脚,再想跑多快。”

老张摸着下巴:“那技术这块,是不是得先攻关?”

“也对,也不对。”刘好仃走到白板另一侧,画出三个分区,“咱们拆开看:技术可行性、资源匹配度、市场切入路径。三块都得动,但节奏不同。”他笔尖一顿,“技术可以慢点啃,资源得提前卡位,市场得先摸风向。”

“那先干哪块?”

“全干。”刘好仃笑,“但分轻重。资源和市场先动,技术同步探路。比如,咱们先列个需求清单,看看要多少数据、什么设备、哪类人手,然后倒推从哪搞。”

小李眼睛亮了:“那……是不是也能用现有的检测图当素材?”

“不止。”刘好仃点头,“历史数据、报废记录、返工台账,全挖出来。咱们不缺数据,缺的是把它们串成线的人。”

老张突然问:“三个月真能出可行性报告?我算了一下,光跑验证就得两个月。”

“节奏可以压。”刘好仃从工装内袋掏出一张折了角的纸,展开是上次的测试报告复印件,“AI实习生我们原计划半年,结果三个月就提了效。不是靠猛冲,是每步踩实。”他把纸贴在白板上,“咱们也一样:第一个月,定需求、申请资源;第二个月,小范围验证;第三个月,出报告。不求快,只求稳。”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万一设备科不配合呢?”有人问。

“那就让他们知道好处在哪。”刘好仃想起老周那天的话,顺口说了出来,“‘要真能少返工,值’——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干这活的人说的。谁的流程能简化,谁的错误能减少,谁就该支持。”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责任-支持双清单”几个字:“专班主责推进,但每项任务都标清支持部门和协作方式。比如,设备科提供旧机调试接口,质检组提供历史缺陷图谱,生产班配合抽样记录。不让他们白出力,咱们也记人情。”

老张盯着那张表看了会儿,忽然笑了:“你还真把人家当合作伙伴了。”

“本来就是。”刘好仃合上本子,“咱们不是下命令的,是搭桥的。桥修好了,大家都过得了河。”

小李举手:“那……我能不能两边都参与?”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只限信息共享,不兼岗。你先把AI那边稳住,新项目需要你时再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方便以后阅读深圳玻璃厂打工记第1420集:再定新机遇计划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深圳玻璃厂打工记第1420集:再定新机遇计划并对深圳玻璃厂打工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