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2

作品:【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作者:医衣哥|分类:其他|更新:2025-07-09 06:14:03|字数:8684字

桂枝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切碎)大枣(十二枚,掰开)

将以上六味药,加入一斗二升水,用小火慢煮,直至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多次温服,服用方法与桂枝汤相同。

【方解】该方以桂枝汤为基础,增加芍药、生姜的用量,并加入人参。发汗之后出现身体疼痛,这是营卫虚弱且不协调的表现,故而选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之所以加倍使用生姜,是因为脉象沉迟,表明营分有寒;加倍使用芍药,是针对营气不足、血分亏虚的情况;加入人参则是为了补充正气。桂枝与人参配伍,可使气血充足,全身各部位得以调和;人参与桂枝相伍,能够通行内外,既补益营阴,又增强卫阳,如此,表虚导致的身体疼痛自然能够痊愈。

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症状,脉象却反而呈现沉象,如果病情未见好转,且伴有身体疼痛,此时应当温通其里,适宜使用四逆汤。

【按】在“身体疼痛”之后,依理应当有“下利清谷”四字,如此才与“当温其里”的文意相符。参考《伤寒论》太阴篇所提及:伤寒患者被错误地使用下法后,出现下利清谷不止,同时伴有身体疼痛,此时应当紧急温通里气,使用四逆汤。此处虽未提及误用下法,但脉象反而沉,显示里有寒象,推测可能是原文有所脱漏。

【注】患者发热、头痛,这是典型的太阳表症。正常情况下,脉象应当为浮,然而现在却反而呈现沉象,此为太阳表证兼见少阴里脉的征象。对于太阳与少阴表里皆寒且无汗的病症,应当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发汗解表。若用药后病情没有改善,且没有出现下利症状,可以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来调和。但如果出现下利清谷的情况,即便身体疼痛的表症尚未解除,也不能再使用发汗之法,而应当温通里气,使用四逆汤。这是为了防止阳气从阴寒而化,进而出现厥逆、亡阳等变证,切不可因认为病在太阳经,就忽视温通里气的重要性。

四逆汤方见少阴篇。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方便以后阅读【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2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2并对【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