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口的纸页被吹到地上,沈逸弯腰捡起,指尖扫过背面那张草图。红笔圈住的虚线还清晰可见,旁边那句“压力不是漏洞,是接口”在灯光下泛着微光。
他把纸折好,放进战术夹层,坐回终端前。
屏幕刚亮,系统提示已消失无踪。他没再点开“碎片收集兑换”,而是调出离线存储区,加载了十二场对手比赛录像。文件名统一标注为“镜渊战队—周常赛”,时间跨度正好覆盖过去三周。
加载完成的瞬间,系统弹出延迟响应提示。两秒三,比正常慢了一倍不止。他盯着进度条,手指在键盘边缘敲了两下,随即切换至本地分析模式。网络校验被切断,数据流不再上传,系统安静下来。
第一段视频开始回放。
镜渊战队的主力输出“影鸦”出现在画面中央。沈逸暂停,拉出技能释放时间轴,标记其前摇波动区间。常规分析模块输出结果:无规律释放,标准差0.41,属高适应性操作类型。
他没停,调出“变量α”模型界面,将林悦的高压反应曲线反向映射到影鸦的行为数据上。坐标系重叠后,他调整权重参数,加入“队友阵亡数”作为变量。
第三轮推演时,异常点浮现。
影鸦在首名队友倒下后的七秒内,技能前摇平均延长0.15秒。这个延迟不体现在所有技能上,只出现在远程消耗类技能中。同时,走位轨迹显示其有明显右后撤倾向,移动半径缩小18%。
沈逸标记该区间为“缓冲窗口”,设定自动追踪脚本,让系统在剩余录像中批量验证。
十分钟后,验证完成。十二场比赛中,十一次出现相同模式,误差不超过0.03秒。唯一一次例外,是那场对手在首杀前就已建立五人集火优势的比赛——当时影鸦并未进入高压状态。
他调出对手辅助位的行动记录,发现其在队友阵亡后三秒内必定释放一次视野道具。类型不固定,但释放时机高度一致。
林悦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你要的道具表整理好了。”
文件接入,是一张按使用频率排序的冷门视野道具清单。她标注了三种极低掉落率的碎片组合,对应副本名为“幽影回廊”。沈逸查了游戏日历,该副本每周仅开放两次,刷新时间为周二和周五凌晨四点。
他调出镜渊战队的训练日志——过去三周,他们每次实战前24小时内,都有至少两名成员出现在“幽影回廊”区域。
训练周期锁定了。
他将五名队员的行为数据整合,以“哀悼窗口”为心理节点,以“视野控制密度”为战术支点,叠加“副本刷新周期”作为时间轴,生成三维图谱。
全息投影展开。
红点代表高风险区域,集中在地图左下角和中路河道。蓝线是对手辅助的视野覆盖路径,呈放射状扩散,但每隔36小时会出现一次断层——正好对应副本关闭后的冷却期。
沈逸在断层区间画出一条虚线,命名为“盲动期”。
此时,系统突然弹出低权限警告。他正在调取的“影鸦微操响应模型”触及底层行为分析模块,需高阶权限认证。
他没重试,也没切换账号。而是将已生成的图谱导出,拆分为三组独立文件:战术热力图、心理响应曲线、训练周期表。每份文件单独加密,命名规则避开关键词。
导出完成后,他清空临时缓存,关闭离线分析环境。
屏幕恢复初始界面。
终端右下角闪过一行小字:“本地分析未触发上报,数据安全。”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通风口的风停了,训练室陷入安静。他起身走到饮水机前,接了杯水,回来时顺手关掉了主灯。屏幕的光成了唯一光源,映在他镜片上,像一层薄霜。
他重新打开“策略模拟空间”,输入新指令:“基于现有数据,推演镜渊战队在‘盲动期’遭遇突袭时的应对优先级。”
数据流滚动。
三分钟后,结果生成。
对手最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收缩阵型,由辅助位释放储备视野道具进行反侦察,同时让影鸦后撤至安全区。但该方案存在0.8秒的决策延迟——正是“哀悼窗口”未结束时的惯性反应。
沈逸记下这个数值,又调出林悦的支援成功率曲线,对比“破茧”技能的触发阈值。
如果能在影鸦进入“哀悼窗口”的瞬间,诱导其进入高压状态,同时切断辅助位的视野补给……
他停住思路,调出技能拆解图。
“凝滞脉冲”的核心机制是“延迟引爆”,依赖三层“寒颤”叠加。目前只能靠碎片合成,二十四小时后失效。但底层技能库里存在类似结构——他查了编号,属于“控场类—远程触发”分支。
只要找到匹配的前置技能组合,就能通过模拟推演重构稳定版本。
他正准备进一步筛选,终端突然震动。
林悦发来消息:“你让我查的‘影鸦’操作习惯,我发现了点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