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医道必修

作品:易神侠医传|作者:因果公|分类:玄幻|更新:2023-12-28 13:23:49|字数:18608字

心贵乎谦虚,语言贵乎明显,君子少言,明了简便。方子贵在纯粹有效,效率贵乎于快捷。

知道这些,则可为医之事。

望闻问切,要相互配合,相互认证,最后结合全部,给出结论。辩症是基本功,也是最最核心的工作。一切开始于辩症,万事开头难,辩症方向对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这个悟性要高,而且还要有耐心有经验,甚至一辈子可能都学不完,看不尽,哪怕同样的症状表现,但病因不尽然全都一样,因人而异。

只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可以松懈,懈怠,拿病人的身体开玩笑。务必专心致志,尽善尽美,把能做到的,每次都做到最好!

此为重中之重,性命攸关之事,不可错,不敢错,不能错!

望诊可看相,脸色,气色,舌头,眼睛,眼神,以及身体表现出来的现象,比如流汗,咳嗽,疮痈疹之类这些目所能及的。甚至患者来看病时走路的身体形态,敲门的力度,有时候从进门的一刹那,望诊就已经开始了。

闻,闻听,闻味道,古语也有倾听的意思,比如病者的声音是微弱还是中气十足,还是亢奋,都是细节。一边闲聊家常,舒缓心情,令其情绪安抚平稳,一边对其体质进行加深分析。

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脉是气血之运行的体现,知一点而通晓全身,也是一种反复多方面,更进一步加深精准辩证的方式。

但如果闻听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不切也能做到三方一体,少了一个认证的点而已。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脉学,那种心灵碰撞,心之眼,通过手指观察病者体内状况的,神而灵之的感觉。

中医要读很多书,易经也是其中必读的,易经从很多方面来说,也是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医心也是我们的工作,心理医生只是我们的附带业务,顺带着就将病人的内心引导向乐观积极的去活着。给予他们阳光和希望。

如果自己内心都是放弃的,不抱希望,那身体也跟着会怠惰,所以心理上的引导,很重要,言语间,将其从绝望的深渊拉出来。

问的几点就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大小便,五问饮食,六问胸腹,七聋八渴,九探脉色察阴阳。

寒热,怕冷还是怕热,怕冷可能是阳气虚,怕热可能是阴虚。虚的反面就是另一个过剩,太多了,压制住了对方,失去了平衡。

出汗,出虚汗,盗汗,都是泄气的表现,汗液就是体内的气,而心主汗液,汗出多了,先是会心阴虚,失眠之类的,连带着血液循环也会出问题。而相反有的人怎么也不出汗,也是病,津液太少,伤到本元了,又或许是毛细孔闭塞,我们呼吸是身上的毛细孔加七窍,这种不出汗的就剩七窍呼吸了。

正常人就是该出的时候出,没动弹的时候就不会乱出。中医眼里其实正常人不多,多少都带点病,活得开心,亚健康就挺好了。

身体的各部位疼痛,疼不用说,肯定里边有异常,痛则不通,肯定是那块堵了什么东西,身体才会反映出来,淤血啊,寒凝了,结出实物了。

然后就是大小便,小便黄阳气盛,带啤酒沫精气泄露。大便干阳气盛,胃的津液不足。便溏拉肚,很多原因,脾胃虚寒,湿气重,吃坏东西都可能。

甚至肠胃功能紊乱,导致便秘,严重的一星期一次,抓紧治疗,憋着多难受啊,还没胃口,腾不出来地方吃,能吃真是福。

小事情,能看出许多门道,所以中医很难学,中医的维度已经跨越了三维,它非常神奇,时间空间,点线面,再立体,再去综合覆盖性贯穿这些,从中找出那隐藏在一切时间乱麻中的因果。

所以古人将医者,也叫作巫医,会法术,能掐会算,山医命卜相风神,主角是样样精通。但其实都是知识和经验的累计,做出的判断推理,然后进一步的去认证。

所以别人才会感觉,这大夫怎么什么都知道,第一次见面,我还没说什么,就感觉整个人都被他看穿了,对我这么了解,太神奇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好不好都知道,几点睡觉和失眠全说的准,但放在中医眼里,这些都是辩症的依据,已经深入骨子里了。

然后是,饮食,食欲不振,没胃口,脾胃功能紊乱。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人,已经很幸福了。得病了,大病一场,哪有食欲啊。

如果亲身经历过,可以理解我说的,就算最爱吃的东西放在面前,食之如嚼蜡,根本没味道,想吃胃口受不了。只能喝粥,清汤寡水,慢慢把身体调养回来,再吃喜欢的东西,那时就会感觉,哇,太幸福了。

望闻问切,一边聊天,一边诊脉,反复认证,务求精准打击,最后根据上述的这些,去判断,他的病因在哪里,然后做出调整他身体的计划方案,可能先攻击泄气,然后恢复他的正气,本元之气,也可能直接固本培元。让他做回一个正常人。可以好好的吃喝拉撒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易神侠医传》,方便以后阅读易神侠医传第71章 医道必修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易神侠医传第71章 医道必修并对易神侠医传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