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毕业作品,”周缝从背后轻轻环住她,“《缝光予安》。”
他接通电源,刹那间,整盏灯发出温暖而梦幻的光芒,在墙上投射出梧桐叶形状的光影,光影中隐约可见细密的刺绣纹路。
“每一片‘花瓣’都用了不同的工艺,”周缝轻声解释,“金属锻造、玻璃拼接、木雕、刺绣...就像我们,不同却和谐。”
予安转过身,眼中泪光闪烁:“这是我见过最美的作品。”
“不只是作品,”周缝握住她的手,“这是我给你的承诺——无论未来路有多长,我会永远为你点亮一盏灯,等你回家。”
梧桐新叶已亭亭如盖,五月的BJ迎来了毕业季。予安的毕业创作《缝光予安》在美院毕业展上引起了轰动,不仅因为它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深情与承诺。
展览最后一天,一位银发苍苍的老人在作品前驻足良久。予安认出那是国内艺术界的泰斗林深先生,她紧张地走上前。
“林老师,您好。”
老人转过身,眼中有着惊叹:“这件作品...我在其中看到了艺术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法的融合,更是情感的贯通。”他仔细端详着灯座上的雕刻,“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对吗?”
予安点头,简要讲述了与周缝相识相知的经历。
林深先生若有所思:“年轻人,你们让我看到了艺术最本真的样子——连接人心。有兴趣参加下个月的亚洲青年艺术双年展吗?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这无疑是莫大的荣誉。予安激动地找到周缝,他正在为向阳花小学的孩子们准备毕业礼物——每人一个手工制作的文具盒,上面有他精心雕刻的鼓励话语。
“双年展!”周缝听到消息,一把抱起予安转了个圈,“我就知道你的光芒会被更多人看见!”
但喜悦之后是现实的考量:双年展在新加坡举行,展期两个月,而周缝刚刚接到一个重要委托——为一座新落成的图书馆创作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工期正好重叠。
“我不能陪你去新加坡了,”周缝遗憾地说,“图书馆这个项目对我很重要,是我第一次独立承接大型公共艺术。”
予安虽然失望,却完全理解:“我们各自追逐梦想,然后带着收获重逢,这样也很好。”
离开展幕还有三周,予安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她决定为双年展创作一件新作品,延续《缝光予安》的理念,但更加深入。
灵感来自周缝奶奶的一句话:“针线不仅能缝合布料,还能缝合时间。”
予安想创作一件关于“时间缝合”的作品。她收集了不同年代的时钟零件、老照片、旧信件和传统刺绣样品,试图构建一个能够展现时间流动性与连续性的装置。
创作过程异常艰难。予安常常在工作室待到深夜,试图找到各种元素之间的平衡点。某个凌晨三点,她沮丧地发现时钟机械与刺绣部分的连接始终不协调。
“要是周缝在就好了,”她喃喃自语,“他总能找到材料之间的对话方式。”
仿佛心有灵犀,手机突然响起,是周缝发来的视频通话。背景显示他也在工作室,满头木屑。
“猜到你还没睡,”周缝微笑,“遇到难题了?”
予安将摄像头对准作品:“这里,时钟机械和刺绣的衔接总是显得生硬。”
周缝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试试用铜线做‘针’,将机械运动转化为‘缝纫’的动作。铜线既是结构支撑,也是视觉元素,还能象征时间的导电性。”
予安醍醐灌顶:“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因为你太专注于整体,忽略了细节的隐喻。”周缝温柔地说,“记住,最有力的连接往往是最细微的。”
通完话,予安立即尝试周缝的建议。当铜线“针”开始随着时钟机制缓慢移动,仿佛在“缝合”时间时,整个作品突然活了过来。
她激动地给周缝发去视频:“成功了!它好像在呼吸!”
视频那头,周缝的眼睛亮晶晶的:“我就知道你能行。”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虽然各自忙碌,却通过每晚的通话分享创作进展。予安发现,这种物理上的分离反而让他们的精神连接更加紧密。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在一起工作,而是真正理解并滋养着彼此的创作灵魂。
出发前往新加坡的前一晚,周缝来到予安的住处,递给她一个小木盒。
“这是什么?”予安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本精致的手工笔记本和一套特制的画笔。
“打开看看。”周缝眼神神秘。
予安翻开笔记本,惊讶地发现里面已经写满画满了——但不是周缝的笔迹。仔细看,那是周缝精心收集并复印的、来自世界各地陌生人关于“连接”的小故事和涂鸦,每一页都不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记忆。
“我通过社交媒体征集了这些故事,”周缝解释,“我想让你知道,无论走到哪里,你都在连接着人心。而空白页,留给你在新加坡继续收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