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艾草香飘满了整条融合路,杂院的空地上已经搭起了戏台。列国的百姓扛着板凳往这儿赶,秦国的老汉带着粽子,楚国的姑娘捧着香囊,鲁国的孩童拎着彩绳,脸上的笑容比太阳还亮,引得路边的石榴花都红透了。
“公孙先生,您看这戏台搭得中不中?” 王二愣子踩着梯子挂灯笼,灯笼上的穗子被风吹得飘起来,“昨儿个李掌柜从‘混味铺’端来些吃食,列国的风味都有,秦国的油糕、赵国的粽子、楚国的糖藕,摆在一块儿看着就喜庆。”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戏台旁的柱子上,剑鞘上的 “兴” 字纹旁,新长出的 “节纹” 像串彩绳,把之前的纹路都系成了团。“这融合节得凑够百样节目才像样,” 他帮着摆祭品,“阿柴刚从库房取了些新做的物件,都是列国手艺合着造的,秦国的铜鼎、楚国的陶壶、鲁国的木盘,用着准合心意。”
说话间,小石头举着个香囊跑过来,香囊上的绣纹竟和剑上的节纹一个样。“娃非要跟着秦绣娘和楚织娘学做香囊,” 王二愣子媳妇拿着块布料跟在后头,“说要做个能装下列国祝福的香囊,让大伙的日子都顺顺当当。”
小石头把香囊往剑旁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掉下来根彩绳,缠在香囊的绳结上,正好把松了的结系紧了,看着就像特意系的同心结。
一、节场的巧思
布置节场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物件往空地上一摆,秦国的幡旗、赵国的灯笼、楚国的香案排得整整齐齐,木匠的刨子修修这个,绣娘的针线缝缝那个,转眼间,个热热闹闹的节场就成了,像幅铺开的锦绣图。
“这节场得掺着列国的家什才像样,” 老司仪用布擦着祭器,“秦国的铜鼎庄重,楚国的陶壶雅致,鲁国的木盘精巧,凑在一块儿过节才得劲,就像咱这节上的人,各有各的习俗才热闹。”
公孙矩帮着挂彩绳,把燕国的红绳和韩国的绿绳编在一起,系在戏台的柱子上,绳子在风里晃出的弧度,竟和剑上的节纹分毫不差。“您看这彩绳,” 他指着上面的结,“秦国的结显大气,楚国的结显灵巧,鲁国的结显庄重,配着来才好看。”
阿柴在旁边摆贡品,突然指着节场的影子:“师父,这物件的影子跟剑上的节纹对上了!”
众人凑过去看,果然见不同物件的影子在地上连成团,秦国的鼎影里裹着赵国的灯影,楚国的案影缠着齐国的盘影,像把列国的祝福都系在了一起。
“昨儿个试排《祈福舞》的时候,” 李掌柜提着壶雄黄酒进来,“秦国的乐师想多敲编钟,楚国的舞者说要多吹笛,最后各让一步,钟笛合奏,连教书先生都跟着打拍子。”
绣娘捧着个针线篮进来,里面是列国女子做的香囊,秦国的布香囊、鲁国的丝香囊、楚国的绒香囊摆得满满当当。“这是给孩子们挂的,” 她往每个香囊里放了些香料,“做的时候用了列国的手艺,秦国的刺绣、赵国的编织、楚国的缝缀,混着做才吉祥。”
小石头突然指着节场中央的香案,众人抬头,见香案上的烟雾在阳光下凝成个 “节”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中间。
二、节物里的名堂
做节物的时候总有人搭把手,列国的材料在案上铺开,秦国的布料、赵国的彩线、楚国的香料堆得像小山,绣娘的针穿一下这个,染匠的线浸一下那个,转眼间,种种节物都做得精美,像天生就该这么用。
“这节物得混着做才中用,” 老绣娘用丝线绣着香囊,“秦国的布做底,楚国的线绣花,鲁国的香料填芯,看着简单,其实藏着列国的巧劲。”
公孙矩帮着包粽子,把齐国的糯米和燕国的红枣混在一起,用楚国的粽叶包成三角,绳子系的是秦国的结,咬一口,竟有种说不出的香甜,像把列国的味道都包在了里面。“您看这馅料,” 他指着解开的粽子,“秦国的蜜枣甜,就得配些咸肉;楚国的豆沙绵,得配些坚果,凑在一起才爽口。”
货郎背着布包逛节场,见里面热闹,掀帘进来:“俺从南边带了些彩纸,能做列国的灯笼,要不要试试?”
他把彩纸剪成不同的形状,秦国的方灯、楚国的圆灯、鲁国的花灯,糊在一起竟成了个万花筒,点燃后墙上的影子像在跳舞,连最不爱动弹的老汉都凑过来看。“这叫‘合欢灯’,” 货郎举着灯笼笑,“去年在魏国的节上,用这纸做的灯,列国的孩子都抢着要,连王妃都派人来讨。”
公孙矩把剑放在节物旁,剑鞘上的汗渍蹭在香囊上,竟让散落的香料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秦布楚线合制的地方。
“这剑是真懂过节的,” 老司仪指着新纹,“知道咱今儿过的是《团圆节》。”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本《列国节俗》,里面记着列国节庆融合的故事,秦国的端午学楚俗、鲁国的重阳学秦礼、楚国的中秋学鲁仪都有,页边写满了批注。“这是给大伙长见识的,” 先生指着节俗,“得让他们知道,节庆融合的门道,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和而不同才长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