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凉风吹得稻穗直晃头,列国的农夫已背着防虫具往田里赶。秦国的汉子扛着药箱,箱里的药粉裹着油纸;楚国的农妇挎着粘虫板,板上涂着亮晶晶的胶;鲁国的田夫推着诱虫灯,灯架上还缠着新换的灯芯。药剂喷洒的 “沙沙” 声,像给禾苗披防护衣,引得埂边的蟋蟀都躲进了草缝里。
“公孙先生,您看这稻飞虱得趁早治!” 王二愣子蹲在田垄间,手指捏着只灰扑扑的小虫,“昨儿个药坊新配的方子,秦国的除虫粉、赵国的诱虫剂、楚国的粘虫胶,混着使既除虫又不伤穗。”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田边的老银杏树下,剑鞘上的 “沉” 字纹旁,新长出的 “防纹” 像张细密的网,把旧纹路护得严严实实。“这防虫跟看家护院似的,得又防又守,” 他用放大镜看着稻叶背面的虫卵,“阿柴从北边学的法子,秦国的药粉喷着杀,楚国的粘虫板粘着捕,鲁国的诱虫灯照着诱,三样配合着来,虫才躲不掉。”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的药剂篮跑过来,篮壁的编纹竟和剑上的防纹一个样。“这是跟楚药农学编的‘分药篮’,” 王二愣子媳妇拎着水壶跟在后头,壶里泡着清热的金银花,“一格装粉剂、一格盛液剂、一格放粘虫板,用的时候不混茬。”
小石头把药篮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根小铜钩,正好勾住篮底的提绳 “啪” 地拉紧,原本要滑下来的药瓶顿时稳住了,引得跟着看热闹的小猫都围着篮子转。
一、防虫场的巧准备
摆防虫工具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器具往田埂上一摆,秦国的铜药壶、赵国的诱虫盒、楚国的粘虫板排成排,调药的 “哗哗” 声、涂胶的 “刷刷” 声、说笑的 “哈哈”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家什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抓虫的 “小捕快”。
“这防虫家伙得按虫情挑,” 老药农用手指沾了点药粉,“秦国的除虫粉干,适合撒在旱地的麦叶上;楚国的粘虫板黏,刚好粘水田的稻飞虱;鲁国的诱虫灯亮,诱夜里的蛾类正合适。就像抓小偷用网用陷阱,各有各的招。”
公孙矩帮着改诱虫灯,把燕国的玻璃罩扣在秦国的灯座上,又在灯旁挂了个赵国的诱虫盒,通电时 “嗡嗡” 响,倒跟剑上防纹的节奏对上了。“你看这高度调节,” 他往灯架下垫了块砖,“稻田地矮,灯放低些;谷子地高,灯架高些;菜园子取中,一盏能照三垄。”
阿柴在旁边挖诱虫沟,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您看这粘虫板的影子,跟剑上的防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药壶的影子喷着细线,粘虫板的影子铺着方格,诱虫灯的影子圈着光圈,三股影子在地上织成张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防‘共实田’时差点吵起来,” 李掌柜提着个藤篮过来,篮里的玉米饼还冒热气,“秦国的小伙想多撒药粉,说来得快;楚国的媳妇说要多挂粘虫板,讲环保。最后各让一步,白天挂板、晚上点灯,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妥。”
绣娘抱着个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口罩沾着药粉味,鲁国的胶手套亮闪闪,楚国的布袖套绣着小花。“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口罩里塞了块甘草糖,“口罩防药味,手套防粘胶,嘴里含点甜的,干活不呛得慌。”
小石头突然指着银杏树顶,众人抬头,见阳光穿过叶缝,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 “防”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二、防具里的小门道
做防虫配件的时候,列国的巧匠凑在一起各显神通。秦国的铜器导热好,做药壶不容易锈;赵国的木料轻,做诱虫盒方便挂;楚国的胶黏性强,涂粘虫板能粘住小虫。铜匠的锤子 “当当” 敲着药壶,木匠的凿子 “咚咚” 修着灯架,没多大工夫,件件配件就做得既实用又好看。
“做防具得懂虫子的习性,” 老木匠用砂纸磨着诱虫灯架,“秦国的药壶壶嘴得细,药粉撒得匀;楚国的粘虫板边缘得圆,免得刮伤稻穗;鲁国的诱虫灯电线得长,能拉到田中间。看着简单,这里头全是抓虫的心思。”
公孙矩帮着调药剂,用齐国的草木灰和燕国的硫磺粉混进秦国的除虫粉里,又加了点楚国的薄荷汁,拌匀的药粉透着股清凉味,撒在叶上不呛人。“你看这浓度调节,” 他往药粉里加了勺水,“虫多的地块浓点,虫少的地块淡点;穗子快熟的地块少撒,刚灌浆的地块多撒,一调能管三亩。”
货郎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逛到田边,见大伙忙得热火朝天,赶紧扯开嗓子:“瞅瞅俺带啥好东西了!这‘长效粘虫胶’是用列国的树胶熬的,涂在板上半个月都不干!”
他往粘虫板上涂了点胶,原本容易干的胶层顿时变得亮晶晶的,粘住的小虫扑腾半天都掉不下来。“这胶掺了秦国的松脂、楚国的桃胶,又黏又耐用,” 货郎举着粘虫板笑得满脸褶子,“去年在魏国农庄试了试,防虫效果比往常好七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