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挖金鳖

作品:栀兰和她的儿女们|作者:疏屏|分类:其他|更新:2025-10-30 18:52:13|字数:5818字

今天是嘉濠和哥哥在井下挖煤的第三天。晚上,他们下班回到宿舍的时候,大大正在等着他们。

在不见天日的井下挨完了八个小时,升井后见到亲人第一眼的那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他们激动得眼眶发热。

大大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他这几天的“考察”情况。

听人家说,从这里再往东走四五十里路,有一个刚建成的种马场。听说那个地方每年都招工人。

据说马场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他们主要是为国家培育良种马。经费由上级划拨,粮食自产自销。每年生产的粮食除了人吃,就是喂马。白面、豆油都是场内自己加工。

更吸引他们的是,听说那里不论大人小孩,都吃供应粮;小孩子不管男女,毕业了就分配工作;还有不论做什么工种,全部都是工人待遇,到月就发工资,退休还有老保。

嘉濠笑着说,“还搞啥么大跃进,‘共产主义’这不就到了吗?赶紧收拾东西,直奔种马场,当‘黑人’的日子太难熬了。”

种马场是国营单位,地处勃利县管辖区域,但行政管理隶属于省畜牧局。 1956年建场,主要任务是培育优良马种,为国家农业、运输和军事提供优质马匹。

种马场职工的福利待遇是很高的,工人属于国家正式编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粮食供应和福利待遇。

五月的东北大地泛着新绿,三人踩着露水赶路。远远望见 "勃利县国营种马场"木牌坊时,嘉濠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牌坊上的红漆字被阳光晒得发亮,电线杆上的大喇叭里正在播放着慷慨激昂的《社会主义好》的旋律。

远处山坡上的成群的栗综色大马个个膘肥体壮,山下新开垦出来的农田里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们被眼前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震撼,内心无比激动。爷仨互相看了一眼,每个人眼神里传递出来的都是同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留在这里。

走进场部,自下而上几排崭新的红砖瓦房起矗立在眼前,子弟学校,百货商店,职工医院,大食堂,场党委办公室,职工宿舍等一应俱全。

食堂东面高大笔直的红砖烟囱冒着白烟,好像要伸到云彩里。房西头的大山墙上,用彩纸写着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宣传标语。

正在建设着的几排红砖家属房工地上,瓦刀”当当当“地发出清脆的声响;运料的马车装卸货物时马的嘶鸣声,远处的木料场传来火锯破木头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简直太激动人心了。

穿着蓝布工作服的工人随处可见。测量员握着标杆,在空地上用石灰粉洒出一道道白线。大大小小场地都是红旗招展,充满着职工们的欢声笑语。

嘉濠置身其中,一下子就被这热火朝天的氛围感染了,他决心在这火红的气氛中大展身手。

他们来到办公室一打听,场部只有饲料厂还有空缺,不然就得去下边新开垦的生产队。

他们认为饲料厂工作量不大,而且用不着风吹雨淋、冰冻日晒的,工作单位离场部还很近,寄信买东西都方便,大大留在了饲料厂。

嘉濠和哥哥选中了离场部十二里地的一个叫的“挖金鳖”的地方落了脚。“挖金鳖”面积不大,山清水秀。

从场部出来,向北一路下坡,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大山,象一只乌龟昂着头趴在那里,一条弯曲的小河流经它面前,人们把那座称作“王脖山”。

在去二队的土路上,马车颠得人骨头疼。嘉濠抱着铺盖卷,看见远处的山越来越近 —— 真像只乌龟啊,圆鼓鼓的山脊是龟背,蜿蜒的小河是龟爪子,难怪叫 "王脖山"。

相传有人曾在“王脖山”下挖到过一个金龟,嘉濠和哥哥喜欢那里的环境,连同这个名字。

“俺俩就在这站下吧,兴许也能挖个小金鳖,下辈子都不用再去挖煤了。”嘉濠是天生的乐观派,到哪都这么开心。

“挖金鳖”的编号为“勃利县种马场第二分场”,后来又改名为“第二生产队”,简称“二队”。

二队是从去年才开始筹建的,没有多少职工,家属房还没有建成,职工们全部免费吃食堂住宿舍。

二队的宿舍是两排土坯房,窗户上没玻璃,糊着泛黄的窗户纸。

带家属的职工可以分到半铺火炕单住,算有了个自己的小窝了。宿舍里大人、孩子、老人,一个个南腔北调地凑合在一起,像个戏院,好不热闹。

山东大汉老张头总爱哼吕剧,调门儿破得像漏风的风箱;四川来的李婶把辣椒挂在窗台上,红彤彤的一片像过年一样喜庆。

相处得好的,跟一家人似了,你尝尝俺家的大枣,我尝尝他家的辣椒。你来我往,互相帮衬。

当然,也有极少数打得不可开交。小孩子的脸被抓破啦,肥皂叫谁给切去一角啦,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栀兰和她的儿女们》,方便以后阅读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第29章 挖金鳖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第29章 挖金鳖并对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