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熬到年头就好了

作品:栀兰和她的儿女们|作者:疏屏|分类:其他|更新:2025-10-30 18:53:07|字数:4890字

嘉濠的去世,给大大妈妈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大大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妈妈没有一天不哭的,眼睛肿得像核桃。妈妈一边哭一边念叨:“多么好的人啊,他咋就走了呢?他还没享着福啊……”

栀兰从七队搬到市里以后,德禄和福元商量了一下,就把大大家搬到了煤矿,虽然不在一起生活,总比往七队跑方便多了。

搬家那天,是德禄开车来接的,大大坐在车上,一直望着七队的方向,手里攥着的烟袋锅子灭了又重新点燃,烟雾缭绕中,看不清他的表情。

妈妈也不时的抹着眼角。到了煤矿的新家,福元早就生好了炉子,屋里暖烘烘的,墙上贴着年画,胖娃娃抱着大鲤鱼,红彤彤的脸蛋看着就喜庆。

德禄的三个孩子都长大了,大大妈妈整整照顾她们十年。现在,都参加了工作,回到了德禄的身边,大大和妈妈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

忙惯了的大大突然闲起来,感觉浑身不自在,他琢磨想找点事干干。他跟妈妈说,“人不能干闲着,再待下去,非有病不行,我得弄点事干。”

“你都干一辈子了,还没干够呀?六七十岁的人了,歇歇不行啊?”妈妈是小脚,一提干活就打怵。

“不能歇,歇几天我就浑身难受。”

“这矿上除了煤就是石头,你能做啥么呀?”

“我能做豆腐呀,还干老本行。”就这样,大大叫德禄帮他把做豆腐的家什和黄豆都买了回来。

没几天的功夫,大大妈妈开起了豆腐坊,每天做一板大豆腐、一箱干豆腐,还有一桶水豆腐。生意虽然不大,但是两个人分工明确,一丝不苟。

妈妈的工作是挑豆子,泡豆子,大大的工作是做豆腐,卖豆腐。

白天,妈妈把黄豆倒在大盆里,用高梁杆串的盖帘反复地滚着,一颗一颗挑拣着,把瘪的、带虫眼的,碎成瓣的都捡了出来,她自言自语地说:“做豆腐得用最好的豆子,不能糊弄人。”

妈妈挑选完的黄豆粒,颗颗都是圆滚滚的,透着油亮的光泽。

晚上九点钟,妈妈把挑好的豆子倒进大缸里泡上,盖上木盖,才肯安心睡觉。

大大下午睡觉,凌晨一点半准时起来,从磨浆、过滤、点囟、到定型,早上六点半准时出锅的豆腐白生生、颤巍巍地躺在案板上,散发着浓浓的豆香味。

大大做的大豆腐瓷实筋道,水豆腐嫩得像鸡蛋羹,干豆腐像纸却不碎。矿上的工人下班路过,都要停下脚步买上几块,说:“大爷做的豆腐跟市场买的就是不一样,天天吃也吃不够。”

大大听了这话,腰杆挺得更直了。每天凌晨一点半,只要闹钟一响,他就像个弹簧一样,腾地坐了起来。

妈妈总劝他:“再眯一会儿,差不多就行了。”

大大却瞪起小眼睛说:“做人得讲良心,做豆腐也一样,时间差一点儿,味道就不一样了。”

豆腐味道好,一是用的是老手艺,火候掌握得好,二是不掺假。大大专挑上等的豆子买,所以他做出的豆腐成色好,味道也好,做多少年也不变样。

他说粉碎机粉出来的豆浆味道不对,就想办法叫人从外地给捎来电动石磨,石磨磨出来的豆糊,味道香得老远老远都能闻到,每天早上来买豆腐的人排着长队。

大大从来不贪多,一天一板,卖完算。卖不完就分给几家儿女们吃,绝对不会留到第二天。

两个月以后,英桂两个人的工作关系也调到了煤矿,住在大大家房后。

刘成刚是个实在人,一搬过来就把挑水、劈柴等重活全包了,每天天不亮就把水缸挑得满满的。家里蒸馒头、炒菜的事基本上叫英桂包了。

人手多了,大大感觉做豆腐有点不够干的,就研究起新产品——冬天在园子里扣大棚种韭菜。

大大在大棚里搭上了炉子为韭菜取暖,不管多冷的天,一进大棚暖洋洋的。韭菜长得又肥又嫩,全矿工人过年都吃上新鲜韭菜。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大大的事业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刘成刚开车肇事被判了五年半的有期徒刑。

英桂听到判决结果,当场就瘫在法院门口,她在地上打着滚哭,嗓子都喊哑了,像头受伤的母兽。三个孩子最小的才七岁,最大的才十三岁,没有一个长大的,她不哭能怎么办。

栀兰听说这个消息,第一时间赶到了英桂家。她看着英桂哭得几乎晕过去,心里也难受极了,她把英桂扶回家。

英桂一进门就扑到炕上,哭得肝肠寸断:“姐,我可咋活呀?这日子还咋过啊!”

栀兰坐在她身边,拍着她的后背,自己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英桂,你得挺住。不管咋说,你还有个盼头,熬到年头他就回来了。你要是倒下了,三个孩子咋办?”

那几年,英桂带着三个没成年的孩子,既要维持生活,又要赔偿对方的损失。她的工作在井口蹬绞车。可为了多赚点钱,她还兼了一份工作,给储煤的大板车装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栀兰和她的儿女们》,方便以后阅读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第149章 熬到年头就好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第149章 熬到年头就好了并对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