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晨练

作品:栀兰和她的儿女们|作者:疏屏|分类:其他|更新:2025-10-30 18:53:27|字数:4754字

栀兰在超市住了三年,结识了好多新朋友,有教师公寓的退休教师,有医院的中医大夫,还有给儿女带孩子的退休老人。

论身份论条件,他们跟栀兰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可是他们却都愿意和栀兰交往,把她当成了知心大姐姐。

带孩子的老人对儿女不满意啦,年轻的夫妻闹离婚啦,老伴走了剩一个老太太没人管啦,在儿子家受儿媳妇气啦,男人常年在外打麻将不回家啦,儿子跟爹谁也不服谁啦……

他们跟栀兰有诉不完的委屈,倒不尽的苦水,但是跟栀兰唠一唠,心里就会亮堂很多。栀兰总能讲出一些道理来,最终让他们消了气,矛盾也化解开了。

她就像一位温暖的调解师,用她独有的耐心和智慧,帮他们理清生活的千头万绪。在超市这个小小天地里,栀兰不仅卖货,更用心经营着邻里间的情感纽带。

孩子们看她为邻里的事忙得不亦乐乎,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老街道”,说她比街道办的人还操心。栀兰听了只是笑,不解释也不反驳,依旧日复一日地忙前忙后。

她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邻里事,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生活的重担。而她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这个小小的社区多一些理解和温情。

栀兰常说:“人活一世,谁还没个难处?”她用这朴素的道理,抚慰着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在她看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在所难免,但这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只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计较争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栀兰总是耐心地引导大家,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尝试理解彼此的难处。

她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肯为别人想一步,别人也会为你退一步。”正是这句话,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灯塔,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

她用最朴实的语言,把生活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她的善意像春风一样,悄无声息地吹拂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周围的人越来越喜欢她,愿意和她交朋友。

很多退休老师每天早上都爱到市委大院做早操,他们都热心地动员栀兰,和他们一起去晨练。开始栀兰有点不好意思去,她总觉得那不是她一个家庭妇女能去的地方。

可是经不住大家都劝,一来二去地她就活了心,早上起来跟几个好朋友一起说说笑笑地到了市委大院,一边活动筋骨,一边聊天,栀兰开心得感觉自己的身份都不一样了。

从此以后,她每天早上都盼着去晨练,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她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有文化,没有工作,没什么社会地位,没人愿意和她交往。

但现在她感觉,真的不一样了,和这些退休老师一起活动,听他们聊国家大事,谈人生经验,自己的眼界也开阔了许多。她渐渐地开始融入这个社会,也能和这些退休的老干部平起平坐地聊天了。

这种变化让她变得更加自信,也让她的人生多了许多色彩。晨练回来后,栀兰的精神状态明显不同,脸上多了笑容,言谈间也多了些底气。

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只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而是有了更多的谈资和见识。栀兰的变化让儿女们刮目相看。他们发现,栀兰不仅身体更健康了,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去了一段时间以后,栀兰突然不去了,朋友来找她,她总是说超市忙不开,笑呵呵地谢绝了人家。

“妈妈,你怎么不去晨练了?你和他们在一起不是挺开心的吗?”女儿忍不住问。

“我感觉有几个人不大对劲儿,就不去了。想练我自己可以在门口练,这么大的操场,我练啥还练不行。”栀兰顿了顿,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怎么啦,是不是人老了都有个性,有些人不好相处,你就离他们远点。你该去就去,做完操就回来,不用在意他们。”

栀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不是他们不好相处,我是听他们说话有点不大着调,就不想跟他们掺和了。”

女儿追问:“怎么不照调了?”栀兰叹了口气,“反正不是好话,不是共产党要黄了,就是社会不好了,我听着不舒服。”

“哎呀妈妈呀,你的警惕性这么高呀,真不愧是‘老街道’啊。”

“那有啥可吃惊的,文化大革命中吃了那么多亏,还没吃够啊?我看这些人,就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满口都是些歪理邪说。他们谁说去,我是不跟他们掺和了。”

提起当年的事,栀兰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刚过几年安生日子,她可不想再卷入那些是是非非里。

“咱们老百姓,安安生生过日子就行了,犯不着跟那些思想不正常的人搅和在一起。我这一把年纪了,不为自己,也得为我这一大帮儿女想,我可不想再惹什么麻烦。”

孩子们都没想到栀兰竟有如此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难得的是,她能将这份信念融入日常生活,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她的这份清醒和坚定,实在令人佩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栀兰和她的儿女们》,方便以后阅读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第197章 晨练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第197章 晨练并对栀兰和她的儿女们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