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下旬,北边的天地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所笼罩。
那雪花,恰似一群身着洁白舞裙的精灵,在空中尽情地飞舞、旋转。
镜头下,漫天飞雪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沉浸在一片银装素裹的静谧世界里。
在那坑洼不平的战壕里,到处都是浑身蜷缩成一团的士兵。
一位饰演杜将军的特型演员,带着几位将军、参谋,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战壕里。
身后,摄影师手持摄影机,专注地拍摄着脚下的特写,时而又将镜头转向侧面。
“咔~非常好!”
张华喊了一声暂停,给躺着的士兵群演以及特型演员们暖暖身子。
实在是太冷了!
张华走上前,对着众人说道:
“各位同志,等会儿摄像机会拍几个脸部表情的镜头。你们要表现出眼睛看到的是残酷的战场,流露出对士兵兄弟们生命的怜悯之情。”
杜将军的特型演员身后,一位穿着国军衣服的部队领导主动插话道:
“嗯,剧本镜头的设计我们都清楚,赶紧拍下一组战士们的镜头吧,大家都快冻僵了。”
这是给组织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只要能在里面露个脸,哪怕穿的是国军的衣服,又有何妨呢。
很快,摄像机在战壕滑轨上慢慢移动了起来。
镜头如同一位沉默的旁观者,缓缓掠过一道道静谧而沉重的风景。
士兵们横七竖八地躺着,仿佛是时间凝固中的凋零之叶,像静待迎接着生命的终结。
天空中,细碎的雪花不断飘落,轻轻覆盖在他们身上,如同大自然无言的哀悼,为战争添上一抹凄冷而庄严的色彩。
……
下一幕,战壕里躺着的一个身影里,只见张华自己穿上了脏兮兮的国军衣服。
歪斜的头盔,一脸泥土狼狈的样子。
他看了一眼自己手里的怀表,小心翼翼的往四周打探了一番。
在犹豫不决中,终于下定决心。
紧紧握住怀表,迅速抄起枪,猛地翻出战壕,朝着对面的雪地上奔去。
跑了好一会儿,他突然停在雪地中。
身后传来哨响声和叫喊声:
“有逃兵!”
紧接着三声枪响,张华倒在了血泊中。
他艰难地缓缓朝着对面爬去,最终被红军战士拉进战壕掩体。
“张老师的表演真好啊!”
龚樰心中不禁涌起由衷的赞叹,这一段故事像是生动的发生在眼前。
一旁的李文丽点了点头,
“我们剧团郝主任说,张华是她见过最有天赋的演员。”
龚樰转头看向李文丽,好奇地问道:
“张老师以前是在剧团吗?”
以张华这般出色的表演水平,又是厂子弟兵,哪怕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表演,龚樰都不会感到怀疑。
李文丽摇了摇头,“没有,他以前就是文工团的一个普通大头兵。”
临时执导拍摄的沈季渊,此刻心里也是被张华表现出来的演技折服。
有这样的演员,能给导演省心,还能给剧组节省拍摄胶片。
心想难怪郝主任、陈俊顶着巨大的压力,让他担任《山楂树之恋》的男主角。
自己早年要是遇到这种表演水平的男演员,就算长相差一点,都愿意每个项目邀请他担任重要角色。
……
傍晚,拍摄现场开始收工。
张华在收获剧组和部队夸赞的同时,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沈季渊递给他一封信,“这是八一厂的来信,让你尽快赶回燕京,陪同老书记参加柏林电影节。”
“电影入围了?”
张华惊喜地接过信件,仔细阅读起来。
电影节开幕时间是 2 月 13 号,信上反复强调此事的重要性。
拍摄任务可由沈季渊代为完成,但张华本人务必亲自赶回去。
沈季渊点了点头,“这虽然不是八一厂首次参与国际电影展,但能获得西欧主流电影界的认可,也是一份莫大的荣誉。”
八一厂此前有少数影片参与过国际影展,不过大多是社会主义阵营内文化交流性质的展映,并非正式入围主竞赛单元并获奖。
张华露出自信的笑容,“放心吧,肯定能拿个奖回来。”
前世拍摄出来的作品,拿到这个时代,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既然都入围了,主办方应该会考虑国际友谊,发个安慰奖之类的吧。
沈季渊微微一笑,“你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那我先回去跟剧组交待一下!”张华请示道。
“去吧!”
沈季渊点头应道,目光追随着张华渐行渐远的背影。
年轻人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都极具天赋,他觉得日后说不定能在国际电影界闯出一番名头。
但当下国内的电影行业就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船只,虽怀揣着希望,却也面临着潜藏在水下的礁石拦路。
年轻人需要经历时间岁月的沉淀,才能成长为一个杰出的舵手。
……
次日清晨,在信件内容的催促下,张华决定将剧组交给沈季渊,自己收拾行囊提前赶回燕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