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电影市场暑假档的褪去,一部由东方国家导演张华与法国女神阿嘉妮携手打造的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在国际电影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统计发行宣传,制片费用200万美元,创造出全球7000万美元的票房,实在是太亮眼了。
仅是票房账面数据投资回报率高达35倍,这一比例在当下的商业片里都极为罕见,更别说文艺片。
电影在国际上高关注度,又大长国人自信心,想要完全冷处理,持续瞒住国人是不可能的。
很快,原先还偷偷参与文化部发表文章批评张华的《燕京青年报》,嗅觉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流量热点,第一时间改变站队风向报道了此事。
——《爱在黎明破晓前》华法合拍电影,全球拿下7000万美元票房!
《近期由我燕京本土优秀青年张华,联袂法国影星阿嘉妮拍摄的文艺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以小成本200万美元的制作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狂揽逾7000万美元的票房。
这部电影被国际影评人誉为“诗意与深度的完美交融”、“跨越文化的心灵对话”的杰作,一经上映便引发全球热映。其导演张华,是扎根于燕京深厚文化沃土、汲取古都千年灵韵成长起来的本土艺术家,再次以其非凡的才华与坚韧的创作精神,向世界证明了“中华电影、燕京精神”的无限可能!……》
报道中着重介绍了张华是燕京土生土长的青年,言语间充满了自豪感和宣传的意味。
就差明着说能取这样的成就,完全得益于燕京这块地对青年的培养成果。
《燕京青年报》的办公地点,崔社长正坐在办公桌前。
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阅读着最新一期报刊的佳作。
这次报道张华和《爱在黎明破晓前》,是七月复刊报社挖掘到的一个巨大新闻热点。
一经报道报刊的关注度和销量,短期内就大幅提升。
而且张华是燕京本土的优秀青年代表,他们不抓住机会进行宣传,难道还等着让别的报社抢去不成。
就在这时,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崔社长顺手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严肃的声音。
语气透着冷峻,表明是文化部相关人员。
他不禁皱了皱眉头,没想到这么快就上门找麻烦。
早就听说《爱在黎明破晓前》因为禁映风波被压下去冷处理,国内私下里达成默契不再继续对相关事情进行宣传。
挂断电话后,崔社长陷入了沉思。
这爱国青年跟外国女人谈谈恋爱,老外都认可的东西。
国内有什么好藏着的?
这时,报社的陈总编轻轻敲了敲门,走进办公室。
他手里拿着一份关于张华专访的详细计划,兴奋地说道:
“崔社长,关于张华的专访策划已经做好了,您看看。咱们趁热打铁,把这专访做出来,肯定能引起更大的反响!”
“小陈,这事可能需要先放一下。”
听到崔社长这番话,陈总编不以为然,
“文化部可管不了我们。”
崔社长叹了一口气,“这是上面领导定的性,电影是好电影,可里面的内容充斥着小资风气,容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这……,改革开放,不就是要把国内旧的那一套思想观念解放开来?”
崔社长摆了摆手,示意陈总编先坐下,语重心长地说道:
“小陈啊,改革开放确实是要解放思想,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部电影在国际上取得成功,领导们难道不知道情况?……”
陈总编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地跟着点头。
可内心始终无法让自己接受!
他们压抑了这么久,心里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舞台的认可,文化自信的提升。
……
八一厂的技术部,马守青正教着一帮人学习进口设备扫描器的使用。
胶片转磁带机在当下属于进口高端设备,国内仅有央视等少数重要机构配备。
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极高,光是采购单台设备就花了华影几万美元。
而这一切都是为将胶片摄像机拍摄的《大江大河》画面,逐帧转换为模拟视频信号记录到磁带上。
胶片拍摄本来成本就高,无形中制片成本更是增加了一笔。
今年央视拍的电视剧,都是用老式的300P磁带摄像机,也就只有张华敢不计成本的拍片。
马守青看向刘师傅众人,一脸认真的叮嘱道:
“每一次信号处理都会导致信噪比下降,画面变模糊、偏色,转磁后就不能再调整,你们要认真对待着点。”
“这东西我们可玩不来,还是找动画部借个老师来操作吧!”
刘师傅连忙摆手拒绝,让他剪片子还行,可是给画面调色彩、亮度,这需要很强的美术功底。
马守青一听,心里也是觉得麻烦,抱怨张华尽给人添堵。
用磁带摄像机拍电视剧会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