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砚之笔尖悬在泛黄的宣纸上,一滴墨汁在砚台里漾开细小的涟漪。窗外的雨丝斜斜掠过青瓦,将暮色晕染成一片化不开的浓碧。他听见身后传来靴底碾过青石的脆响,那声音在寂静的书斋里格外刺耳,像极了十年前父亲书房最后那声碎裂的瓷瓶。"沈公子的小楷还是这般见骨,"来人的嗓音裹着冷笑,玄色衣袍扫过博古架上的青铜觚,"只可惜这《青乌经》的残卷,怕是再难续写了。"沈砚之握着狼毫的指节泛白,墨滴终于落在"寻龙点穴"四字之间,晕成模糊的乌云。他记得父亲临终前塞给自己的龟甲,甲骨上裂纹纵横如星图,而那枚温凉的定魂珠此刻正贴着心口跳动,隔着三层锦缎也能感受到玉石特有的寒意。"把龟甲和定魂珠交出来,可以饶你不死。"黑衣人抬手抹去脸上的青铜面具,露出左额狰狞的刀疤——那道疤沈砚之在无数个梦魇里见过,十年前血洗沈府的带头者,此刻正用淬毒的目光剜着他的脊背。"父亲的下落,你知道?"沈砚之缓缓转动笔杆,笔尖在纸上划出银蛇般的弧线。雨水突然从破损的窗棂泼进来,打湿了案头堆叠的古籍,其中一页记载着"镇魂阵法"的羊皮纸在风中簌簌作响。他看见黑衣人袖口隐约露出半枚虎符,与父亲失踪前带走的那枚一模一样。刀疤脸突然发出夜枭般的怪笑:"沈知微?那个老东西早在十年前就该烂在乱葬岗了。"话音未落,沈砚之猛地将砚台砸向对方面门,墨汁混着碎石在空气中炸开墨色烟花。他趁机扯断书架暗格的机关,整面墙突然翻转,露出后面密道入口的青石门。"你以为逃得掉?"黑衣人甩出铁链缠住沈砚之的脚踝,冰冷的铁环勒进皮肉。定魂珠在衣襟内骤然发烫,仿佛要烧穿肌肤,而怀中的龟甲竟开始微微震动,甲骨上的裂纹渗出幽蓝微光。沈砚之想起父亲说过的话:"龟甲辨方位,魂珠定乾坤,二者合一,方能窥得龙脉天机。"密道里弥漫着千年尘埃的气息,沈砚之摸着石壁上模糊的星图快步前行。身后铁链拖地的声响越来越近,刀疤脸的怒吼在狭窄的通道里回荡:"抓住他!主上要活的!"他忽然摸到一处凹陷,指尖触到温润的玉石——正是幼年时与父亲玩捉迷藏的暗格,里面静静躺着半张泛黄的舆图。"原来在这里。"沈砚之展开舆图,发现上面朱砂标注的路线竟与龟甲裂纹完美重合。定魂珠突然从衣襟滚落,在地面上画出一道赤红轨迹,与舆图上的龙脉走向严丝合缝。他这才明白,父亲并非失踪,而是用龟甲和魂珠布下了横跨千里的迷魂阵,只为将真正的《青乌经》藏在无人能及的地方。通道尽头传来石门开启的巨响,刀疤脸带着十余名黑衣人堵住了去路。沈砚之将龟甲按在舆图中央,定魂珠恰好嵌入龟腹凹槽,刹那间整个密道亮起繁星般的光点。他听见父亲的声音从虚空传来,带着熟悉的温和笑意:"砚儿,记住,真正的风水不在山川,而在人心。"黑衣人手中的火把突然同时熄灭,黑暗中响起骨骼碎裂的脆响。沈砚之感到一股暖流顺着血脉游走,龟甲上的裂纹此刻竟化作金龙虚影冲天而起。当他再次睁开眼时,密道已消失无踪,自己正站在沈府后花园的银杏树下,而刀疤脸等人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满地狼藉的墨渍证明方才的激战并非幻觉。秋风卷起落在肩头的银杏叶,沈砚之摊开手心,龟甲与定魂珠正静静躺在舆图之上,三者合一之处浮现出一行小字:"昆仑山,锁龙渊。"他抬头望向西北方的云层,那里隐约有电光闪烁,仿佛巨龙在云海深处翻动鳞爪。"父亲,儿子来找您了。"沈砚之将三件宝物收入怀中,转身走进书房点燃烛火。案头的《青乌经》残卷在烛光下泛着柔光,他提起笔蘸饱浓墨,在空白页写下:"十年迷阵终须破,万里龙脉待君寻。"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天边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曦恰好落在笔尖,将"寻"字染成金色。
第二章 古道迷踪
三日后,沈砚之换上粗布短打,将舆图折成方胜藏入怀中,定魂珠与龟甲则用鹿皮囊贴身收好。他在沈府暗格里取了父亲遗留的七星罗盘和桃木匕首,又从账房支取了足够的盘缠,趁着晨雾未散出了苏州城。城门守卫见是沈府公子,只略作盘查便放行,谁也不知这位素来深居简出的贵公子,此刻正踏上一条九死一生的寻父之路。官道上尘土飞扬,沈砚之混在商队中一路向西。行至潼关时,他发现身后总跟着两个行踪诡秘的灰衣人。那两人腰间鼓鼓囊囊,走路时靴底发出沉闷声响,显然藏着铁器。沈砚之不动声色,在驿站打尖时故意将半块麦饼掉在地上,趁着弯腰捡拾的瞬间,瞥见其中一人靴筒内侧露出的蛇形刺青——与十年前血洗沈府的黑衣人属同一标记。"公子可是要往河西走?"邻桌的货郎突然搭话,此人左眼蒙着黑布,手指粗壮布满老茧,腰间挂着个黄铜酒葫芦。沈砚之警惕地握紧袖中匕首,却见货郎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放心,我不是来抢东西的。只是看公子这罗盘是个好物件,想必是去寻什么宝贝?"沈砚之默然不语。货郎自顾自倒了碗酒:"往西去的商队昨夜在黑风口遇了劫,听说连人带货都被劫进了断魂崖。公子若真要去河西,不如随我走小路,虽多三日路程,却能避开那些山匪。"他说着掀开桌布一角,露出下面压着的舆图,上面用朱砂画着与沈砚之怀中相似的路线,只是多了几处标注着骷髅头的危险地带。"阁下是何人?"沈砚之指尖在罗盘天池上轻叩,磁针突然疯狂转动指向货郎。货郎仰头饮尽碗中酒,将空葫芦往桌上一顿:"十年前沈府旧部,张猛。"他摘下眼罩,露出空洞的左眼眶,"这只眼是当年为护着公子 escape 留下的。"沈砚之喉头一紧。他记得这个独眼护卫,父亲曾说张猛是军中悍卒,因伤退伍后才到沈府当差。十年前那场大火中,正是这个汉子背着年幼的自己从后门逃出,临别时将龟甲塞进军靴,自己却转身杀回火场。"张叔..."沈砚之声音微颤。张猛猛地拍了下他的肩膀,铁掌震得他气血翻涌:"叫我老张就好。当年我被刀疤脸砍晕在尸堆里,醒来时沈府已成火海。这些年我一直在查,终于摸到些线索——那伙人是'幽冥阁'的杀手,背后主使藏在昆仑山深处。"两人趁着夜色离开驿站,张猛带着沈砚之钻入秦岭古道。这条山路比官道险峻百倍,两侧峭壁如刀削斧凿,崖底云雾缭绕深不见底。张猛在前方开路,用柴刀劈砍挡路的荆棘,突然止步低声道:"有人。"沈砚之伏在巨石后探头望去,只见山道拐角处站着三个黑衣人,青铜面具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其中一人手持铁链,正是昨夜在驿站外徘徊的灰衣人之一。张猛从腰间解下流星锤,铁链末端的狼牙锤在掌心滴溜溜转动:"左边两个交给我,刀疤脸的走狗留给你练手。"话音未落,张猛已如猛虎下山般扑出,流星锤带着破空声砸向左侧黑衣人。沈砚之紧随其后拔出桃木匕首,匕首尖涂抹着从沈府药房取来的见血封喉草汁液。持链黑衣人显然认出了他,狞笑着甩动铁链缠来,铁环在空中划出死亡弧线。沈砚之想起父亲传授的"游龙步",左脚尖点地右旋,身形如风中柳絮避开铁链,同时反手将匕首刺向对方肋下。黑衣人闷哼一声踉跄后退,胸前已多了个血洞,黑血汩汩涌出冒着白烟。另外两名黑衣人被张猛的流星锤砸得脑浆迸裂,尸体顺着山崖滚入云雾中。"快走!血腥味会引来狼群。"张猛扯下黑衣人的青铜面具,里面藏着半张人皮,"幽冥阁的杀手都戴着这玩意儿,方便随时易容。"他从尸体怀中摸出块腰牌,上面刻着"戊"字,"看来幽冥阁不止一波人在追我们。"两人疾行至拂晓,在一处废弃的山神庙歇脚。张猛生起篝火烤野兔,沈砚之则展开舆图借着火光细看。图中"锁龙渊"三字旁有行极小的批注:"需借北斗第七星之力"。他取出龟甲置于火旁,甲骨上的裂纹在热力烘烤下愈发清晰,竟与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方位完全对应。"公子可知'七星续命'之术?"张猛撕下一条兔腿递过来,"我在军中时听老兵说过,昆仑山有处天池,每六十年会出现'北斗贯池'的天象,那时水下会现出通往龙宫的石门。"沈砚之心中一动——舆图上标注的锁龙渊,正是昆仑山天池的古称。突然,庙外传来狼群的哀嚎。张猛抄起流星锤冲出,只见雪地里躺着七具狼尸,每具尸体的咽喉处都插着支银箭。远处树梢上站着个白衣女子,青丝如瀑垂至腰际,手中长弓尚未收起,箭壶里插着十二支雕翎箭。"姑娘是何人?"张猛厉声喝问。白衣女子轻盈落地,靴底未染半分雪泥:"沈公子可还记得'玉虚观'?家师与令尊曾有旧交。"她从袖中取出个锦囊递给沈砚之,"这是家师临终前让我转交的,说公子若去昆仑山,定会用得上。"沈砚之打开锦囊,里面是半块羊脂玉佩,与父亲书房里那半块恰好能拼合完整。玉佩上刻着"奇门遁甲"四字,背面绘制着九宫八卦图。白衣女子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幽冥阁的阁主亲自来了,带着三百死士守在昆仑山口。你们若从正门进山,无异于自投罗网。那该如何是好?"张猛急道。白衣女子拾起根枯枝在雪地里画了条曲线:"这条秘道能直通天池,是当年太上老君炼丹时开辟的。只是路上要经过'万蛇窟'和'断魂桥',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她将长弓递给沈砚之,"此弓名'惊鸿',射出的箭能破邪祟。我在前面开路。"沈砚之望着女子决绝的背影,突然想起父亲笔记中记载的玉虚观传人——据说这一脉的女子皆是天命孤星,注定要为守护龙脉而死。他握紧手中的玉佩,冰凉的触感让纷乱的心绪渐渐平复。无论前路多么凶险,他都必须找到父亲,揭开《青乌经》和幽冥阁的秘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