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孙传庭论兵

作品:回到明末做皇帝|作者:老老王的梦|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3 14:33:11|字数:9672字

第一节:督师巡边

辽东大地已是寒风凛冽。这一日,宁远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兵部侍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这位以剿寇有功、治军严明着称的名将,此次奉旨巡边,第一站就选择了宁远,其意不言而喻。

孙传庭的到来让整个宁远城都紧张起来。洪承畴亲自率文武官员出迎,王磊站在众将之中,远远望见那位传说中的名将。孙传庭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如鹰,虽着从二品文官服饰,却掩不住一身戎马之气。

"洪督师久违了。"孙传庭下马拱手,声音清朗中带着几分陕西方言的硬朗,"奉旨巡边,特来宁远观摩新军操练,还望不吝赐教。"

洪承畴含笑还礼:"孙侍郎言重了。宁远小城,能得侍郎大驾,蓬荘生辉。"

寒暄间,孙传庭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将,最终停留在王磊身上。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这位想必就是近日声名鹊起的王参将了?果然英雄出少年。"

王磊抱拳行礼,不卑不亢:"末将王磊,参见侍郎大人。"

孙传庭微微颔首,不再多言,但王磊能感受到那道目光中的审视与考量。

次日清晨,孙传庭提出观摩天雄营操练。校场上,秋风萧瑟,但士兵们精神抖擞,新式鸳鸯阵变化无穷,火铳齐射声震四野。王磊亲自指挥,令旗所指,阵型瞬息万变。

孙传庭始终面色平静,只在看到某些特殊战法时,眼中才会闪过些许精光。当看到火铳手采用三段击战术,持续不断输出火力时,他微微颔首;当见到长枪兵与刀盾手配合默契,如臂使指时,他手指无意识地轻叩椅臂。

操练结束后,孙传庭看似随意地问道:"王参将这套阵法,似乎与戚家军一脉相承,却又大有不同?"

王磊谨慎回答:"侍郎明鉴。末将确实借鉴了戚家军精髓,但根据辽东敌情做了调整。建奴骑兵来去如风,传统阵法难以应对。故强化侧翼防护,增加远程火力,融入机动战术。"

"哦?"孙传庭挑眉,目光如炬,"愿闻其详。"

王磊于是详细解释新阵法的特点:将传统十二人一队的鸳鸯阵改为九人一队,增加机动性;强化侧翼掩护,专门针对骑兵冲锋;增加火铳手比例,提升远程杀伤;融入现代小分队战术理念,强调战场通讯和应急应变...

孙传庭听得认真,不时发问:"火铳手比例增加,近战如何保障?阵型变换如此频繁,士卒可能适应?粮草补给如何跟上?"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显露出深厚的军事素养。

王磊一一解答,既展现自己的见解,又不忘谦逊姿态。最后,孙传庭沉吟道:"参将之法确实精妙,但需精锐士卒方可执行。若推广各镇,恐难见效。"

王磊心中一动,这正是他思考已久的问题:"侍郎明鉴。末将以为,兵不在多而在精。与其养兵十万而不能战,不如练精兵一万可破敌。如今朝廷财政拮据,正宜裁汰老弱,精选壮丁,厚给粮饷,严明军纪。"

孙传庭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好一个'兵不在多而在精'!参将可有具体方略?"

王磊趁机提出"精兵屯田"之策:裁汰各镇老弱,精选三万壮丁;平时屯田自给,减少朝廷负担;战时出征,厚给粮饷激励士气;严明军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更可轮番戍边,保持战力...

孙传庭越听越是动容:"参将之议,深得强兵之道。若能在各边推行,何愁寇虏不平!只是..."他话锋一转,"朝中诸公恐难通过。裁兵必触犯各方利益,屯田又需大量投入。"

王磊坚定道:"事在人为。若能先在辽东试行,见效后再推广各地,或可减少阻力。"

当晚,孙传庭特意邀王磊单独叙话。督师府书房内,烛火摇曳,两人对坐而谈。从练兵谈到治国,从战术谈到战略,越谈越是投机。

"参将可知如今朝廷最大困境何在?"孙传庭突然问道,目光如炬。

王磊谨慎回答:"末将愚见,在于财政。无钱粮则无以养兵,无精兵则无以御敌。如今朝廷岁入不足千万,而九边军费已过其半,更兼各地灾荒,流寇四起,实乃恶性循环。"

孙传庭击节赞叹:"参将真知灼见!实不相瞒,此次巡边,圣上密旨:要找出节流开源之策。参将可有良谋?"

王磊心中震动。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考验。沉思片刻,他缓缓道:"末将以为,节流不如开源。辽东地广人稀,若推行军屯,不仅可自给自足,还能有余粮供应关内。"

他详细说明计划:利用流民垦荒,军队保护屯田;推广马铃薯、玉米等新作物,提高产量;建立仓储体系,平抑粮价;更可发展特产贸易,以人参、貂皮等换取急需物资...

孙传庭听得入神,不时追问细节。最后,他长叹一声:"参将之策,实乃治国良方。可惜朝中诸公,多拘泥成法,恐难推行。且各地总兵拥兵自重,岂肯轻易裁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回到明末做皇帝》,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明末做皇帝第17章 孙传庭论兵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回到明末做皇帝第17章 孙传庭论兵并对回到明末做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