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洋来客
腊月的宁远城,银装素裹,寒风凛冽。这一日,城门外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为首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洋传教士,身着黑色教士袍,胸前挂着银质十字架,却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这正是奉旨来华修订历法的耶稣会士汤若望。
"在下汤若望,奉陛下旨意北上,"汤若望向守城官兵出示文书,"特来拜会王参将,请教火器制造之事,并协助修订《崇祯历书》。"
消息很快传到参将府。王磊早闻汤若望大名,知道此人不仅精通天文历算,还擅长火炮制造,立即命人开城相迎。
汤若望被引至参将府客厅,他环顾四周,目光最后落在墙上的辽东地图上:"久闻王参将镇守边关,屡建奇功,今日得见,实乃荣幸。"
王磊还礼道:"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不知先生此来,所谓何事?"
汤若望从行囊中取出一封密函:"这是徐光启大人的亲笔信。徐大人举荐在下前来,一是协助修订历法,二是探讨火器改良。"他顿了顿,补充道:"闻参将改良火器颇有成效,特来请教。西洋最新火炮技术,或可助将军一臂之力。"
王磊展开书信,确是徐光启笔迹。信中极力推荐汤若望,称其"精通历算,深谙火器",请王磊善加款待,并给予协助。
"先生既来,正好解我燃眉之急。"王磊当即带汤若望参观兵工作坊。
时值严冬,作坊内却热火朝天。汤若望对燧发枪的击发机构十分感兴趣,他拿起一支新造的火铳,仔细端详:"这击发机构设计精巧,但若将燧石夹角调整三度,击发成功率可提高两成。"
他取出一套精密工具,当场演示如何调整燧石角度。工匠们围拢过来,看得目不转睛。
"先生果然名不虚传。"王磊赞叹道。
更让王磊惊喜的是,汤若望还带来了西洋最新的火炮设计图。他在作坊内铺开图纸,详细讲解:"这是红夷大炮的改良图纸,采用整体铸造法,炮管加长,膛线加深,射程可达五里,精度大大提高。"
王磊如获至宝,立即命工匠按图试制。但他也提出疑问:"如此长的炮管,如何保证铸造时不变形?"
汤若望笑道:"参将问到了关键。西洋采用分层铸造法,先铸内膛,再铸外壁,中间以特殊材料填充..."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火炮制造谈到历法修订。汤若望取出随身携带的《崇祯历书》草稿:"现行历法多有谬误,特别是日月食推算,误差甚大。陛下命我等重新修订,但需要大量实测数据。"
王磊立即表示支持:"宁远地势开阔,正是观测天象的好地方。先生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汤若望取出一件精致的仪器:"这是象限仪,可精确测量天体位置。若参将有兴趣,可一同观测。"
当晚,两人便在参将府庭院中架起象限仪,开始观测星象。汤若望一边调整仪器,一边讲解:"通过测量恒星位置,可精确计算时间。这对火炮射击尤为重要——知道确切时间,就能算出炮弹飞行时间,提高命中精度。"
王磊听得入神,他从未想过天文测算与火炮射击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这一夜,参将府的灯火一直亮到天明。
第二节 历法革新
在王磊的全力支持下,汤若望在宁远城东南角的一座高台上设立了临时观象台。这里视野开阔,远离市集喧嚣,是进行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观象台虽然简陋,却配备了汤若望从澳门带来的各种精密仪器: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等,一应俱全。
王磊对天文测算表现出浓厚兴趣,每日处理完军务后,便来观象台向汤若望请教。汤若望见他如此好学,也倾囊相授。
"参将请看,"汤若望调整着象限仪的刻度,"通过精确测量恒星位置,不仅可以校正历法,还能提高火炮射击的精度。比如测量出北极星的高度角,就能推算出当地的纬度。"
王磊很快掌握了象限仪的使用方法。他惊讶地发现,《崇祯历书》中的许多数据确实存在误差,特别是对日月食的预测,往往与实际发生时间相差甚远。
"这是因为历法多年未修,"汤若望解释道,"天体运行有其规律,但需要长期观测才能准确把握。"
在王磊的协助下,汤若望开始了系统的天文观测。他们每晚记录恒星位置,测量行星运行轨迹,甚至成功预测了一次月食,时间精确到刻。
最让王磊着迷的是西洋的数学和几何知识。汤若望不仅教授他三角测算,还详细讲解了抛物线原理。
"火炮射击的弹道就是一条抛物线,"汤若望在沙盘上画出曲线,"只要知道初速度和角度,就能精确计算出落点。"
王磊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往日我们全凭经验,难怪命中率不高。"
在汤若望的指导下,王磊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洋科技。他不仅掌握了天文测算,还学习了力学、光学等知识,甚至接触到了初步的化学原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