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心理战术

作品:回到明末做皇帝|作者:老老王的梦|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3 14:33:43|字数:10438字

第一节:攻心为上与宣传之始

辽西军的实力在不断增强,但王磊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刀剑的锋利,更在于人心的向背。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王磊召见了以智谋着称的李岩,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伯言啊,"王磊望着窗外的细雨,"我军虽日渐强盛,然建虏铁骑仍不可小觑。硬碰硬的厮杀,纵然取胜,也必付出惨重代价。你可有妙计,能不成而屈人之兵?"

李岩沉吟片刻,答道:"总镇明见。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若能以攻心之计,乱敌军心,懈其斗志,胜之必易。"

王磊点头称善,当即决定成立宣传司,由李岩全权负责,专门从事对敌心理战。宣传司的组建并不容易,需要招募通晓满语、蒙语的人才,还要找到合适的传播渠道。

李岩首先从俘虏中挑选了一些通晓汉满双语的人员,经过仔细甄别和说服,使他们愿意为明军服务。同时,他还从民间招募了一些通晓边事的文人,共同组成了最初的宣传团队。

宣传司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制作针对后金军队的宣传品。李岩深入研究后金的社会结构和军队组成,发现许多士兵都是被强迫征召的各族百姓,他们对连年征战早已厌倦,思乡之情日切。

基于这个发现,李岩决定以"思乡"为主题,创作一系列满语歌谣。这些歌谣用凄婉的曲调,诉说战争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歌谣歌词简单易记,旋律优美动人,很容易在士兵中传唱。

"月亮出来亮堂堂,想起家乡泪两行。

父母妻子望穿眼,何日才能返故乡?"

这样的歌谣一首首被创作出来,经过反复修改,确保其符合满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李岩还特意请来通晓满族音乐的艺人,为歌谣谱曲,使其更具感染力。

传播渠道的选择同样重要。宣传司训练了一批特殊的"宣传兵",他们擅长夜间潜入,能在不惊动敌军的情况下散发传单、传播歌谣。这些宣传兵都是精选的夜行好手,熟悉地形,行动敏捷。

除了人工传播,宣传司还想出了许多巧妙的传播方法。他们制作了防水的传单,放入河流中顺流而下;将歌谣刻在竹简上,用弓箭射入敌营;甚至利用风向,放飞携带传单的风筝。

最巧妙的是,宣传司还收买了一些往来于双方之间的商贩,通过他们暗中传播谣言和歌谣。这些商贩经常出入后金军营,不容易引起怀疑。

宣传的效果开始逐渐显现。据前线侦察兵报告,后金军营中偶尔能听到士兵低声吟唱那些思乡的歌谣。有些哨兵在值夜时,会偷偷捡拾明军散发的传单。

李岩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研究更深入的心理战策略。宣传司开始有针对性地制造谣言,动摇敌军士气。他们散播诸如"将领克扣军饷"、"某部即将叛变"等谣言,刻意在后金军队中制造不信任气氛。

有一次,宣传司得知后金一个重要将领与统帅不和,就精心编造了一系列谣言,夸大他们之间的矛盾。这些谣言很快在后金军中传播开来,导致那个将领最终被调离重要岗位。

宣传司还注意到季节变化对士兵心理的影响。在秋风起时,他们加强思乡宣传;在严寒冬季,他们突出描述温暖的家园;在春季来临时,他们强调耕作时节已到,不该在外征战。

这些心理战术的运用,需要极其精准的情报支持。密码司为此提供了极大帮助,他们破译的密电中往往包含重要的人际关系信息和内部矛盾,为宣传司制定心理战策略提供了依据。

最成功的一次行动发生在中秋之夜。宣传司提前获知后金军队中的汉人士兵特别思乡,就精心准备了一批特制的"家书"。这些家书模仿士兵家人的口吻,诉说思念之情,劝其早日回家。

中秋之夜,宣传兵将这些"家书"大量散发到后金军营中。同时,他们还安排人在远处演奏思乡曲调。那一夜,后金军营中哭声一片,许多士兵萌生退意。

这次行动的成功,让王磊对心理战更加重视。他下令扩大宣传司的规模,增加经费投入。宣传司开始系统研究后金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和心理弱点,制定更加精准的心理战策略。

李岩还创造性地将心理战与军事行动相结合。在每次军事行动前,宣传司都会提前散播谣言,扰乱敌军判断;在战斗结束后,又会及时宣传战果,动摇敌军士气。

这种全方位的心理攻势,开始逐渐显现效果。后金军队的士气明显下降,逃兵现象日益增多,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一场看不见的心理战争,正在悄然改变着战场的态势。

第二节:谣言惑众与军心浮动

随着心理战工作的深入开展,宣传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李岩将工作人员分为三个组:情报分析组负责研究敌情和心理弱点;内容创作组专门制作宣传品;传播执行组负责实施宣传计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回到明末做皇帝》,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明末做皇帝第67章 心理战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回到明末做皇帝第67章 心理战术并对回到明末做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