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苦寒之困与装备之思
辽西的严冬如期而至,凛冽的北风如同刀子般刮过军营。王磊站在城楼上,望着操场上正在进行冬季训练的士兵们,眉头越皱越紧。尽管将士们咬牙坚持,但冻得发紫的面孔和不停发抖的身躯,无不昭示着严寒的威胁。
"这样的天气,莫说作战,就是正常训练都难以为继。"王磊对身旁的孙传庭叹息道,"昨日又有十余名士兵因冻伤被送医,长此以往,我军冬季战力将大打折扣。"
孙传庭颔首道:"总镇所言极是。辽东苦寒,冬季往往持续四五个月之久。以往我军多采取守势,避而不战,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当日下午,王磊亲自前往医馆探望冻伤士兵。只见医馆内人满为患,军医们忙得不可开交。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小兵,双脚冻伤严重,恐怕难以保全。见到王磊,小兵挣扎着要起身行礼,却被王磊轻轻按住。
"好好养伤。"王磊为他掖好被角,温声问道,"是如何冻伤的?"
小兵声音虚弱:"回总镇,昨夜站岗,靴子湿了,冻得没了知觉..."
王磊面色凝重地走出医馆,立即召集各营将领开会。统计数字令人震惊:去冬因冻伤减员达八百余人,相当于整整一营的兵力。更严重的是,冻伤往往造成永久性损伤,许多士兵因此退役。
"我们必须研制专门的防寒装备。"王磊斩钉截铁地说,"不仅要让将士们保暖,更要保证他们在严寒中仍能作战。"
任务交给了军工坊。工匠们首先从靴子入手。他们发现现有军靴存在严重缺陷:靴底过薄,容易渗水,且缺乏保暖层。老工匠周师傅提出采用多层结构:外层用油浸牛皮防水,中间夹羊毛毡保暖,内衬软布吸汗。
然而试验过程困难重重。第一批样品要么过于笨重,影响行动;要么防水不佳,容易浸湿。王磊亲自参与改进,他建议在靴底增加防滑纹路,并在靴筒处加设束带,防止积雪灌入。
与此同时,服装改良也在进行。以往冬衣只是简单加厚,臃肿不堪,严重影响作战。工匠们尝试将棉袄改为夹层设计,内充羽绒,既轻便又保暖。但羽绒遇湿即失去保暖效果,这成了新的难题。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一个意外给了他们灵感。某日下雨,工匠李二娃不小心将桐油洒在棉袄上。第二天他发现,洒了桐油的部分竟然防水。这个偶然发现让团队兴奋不已,立即开始试验桐油处理布料。
经过数十次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方:将布料在特定浓度的桐油中浸泡十二个时辰,再晾晒七日,即可获得防水透气的效果。王磊亲自试穿处理后的棉袄,在雨中站立半个时辰,内里依然干燥。
"好!"王磊赞许道,"立即批量生产,先装备哨兵和巡逻队。"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桐油处理过的布料僵硬不适,影响活动。工匠们又尝试调整配方,加入柔顺剂,终于研制出既防水又柔软的布料。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手套问题。传统手套要么过于厚重无法持械,要么太过单薄难以御寒。工匠们创新性地设计出分指手套:掌心部位加厚防磨,指关节处采用弹性设计,既保暖又不影响持握兵器。
头盔的防寒改造更是难题。铁质头盔在严寒中如同冰块,直接接触皮肤甚至会造成冻伤。工匠们想出在内衬加装毛皮的办法,但毛皮遇汗易腐。最终采用可拆卸内衬,方便清洗晾晒。
首批防寒装备在一个极寒的日子配发给了巡逻队。将士们惊喜地发现,新装备不仅保暖,而且轻便灵活。巡逻队长报告:"今日执勤两个时辰,无一人冻伤,行动自如。"
王磊并不满足,他要求继续改进。根据将士们的反馈,第二代防寒装备增加了更多实用设计:靴内增加活性炭包除湿,手套腕部加长防止进雪,棉袄添加可调节束带。
最令人称道的是"应急保暖毯"的发明。这种特制毛毯轻便易携,关键时刻可裹在身上保暖,甚至多人相拥而卧时也能提供保护。在一次突发暴风雪中,这种毛毯救了整支巡逻队的性命。
随着防寒装备的逐步完善,辽西军的冬季作战能力显着提升。将士们不再畏惧严寒,训练出勤率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冻伤减员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善。
消息传到京城,兵部特派专员前来考察。看到将士们在严寒中依然生龙活虎地训练,专员惊叹不已,立即上书建议在全军推广辽西防寒装备。
望着操场上冒雪训练的将士,王磊对孙传庭说:"有了这些装备,寒冬再也不是我军的障碍。相反,它可以成为我们的优势。"
在防寒装备的推广过程中,王磊特别注重实用性和适用性。他命令各营选出代表,组成试穿小组,对新装备进行全方位测试。这些士兵来自不同兵种,有着不同的作战需求,他们的反馈对装备的改进至关重要。
骑兵营的代表提出,马背上的动作幅度大,需要更灵活的服装设计。军工坊立即调整,在腋下和肘部增加弹性面料,确保骑射时不受限制。山地营的士兵则建议加强膝盖和肘部的防护,因为在雪地行军时经常需要匍匐前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