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情报网扩大,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王磊从军费中挤出专款,还通过一些商铺的盈利来补充。有个布庄表面经营布料,实则用买卖掩饰资金流动。账房先生是个数学天才,能做两本账,明账给官府查,暗账记录情报经费。
但最困难的不是资金,而是人员安全。有个谍工在传递情报时被建虏抓获,经受严刑拷打也不招供。最后建虏将其斩首,首级悬挂城门示众。王磊秘密安排人手,趁夜盗回首级,给予厚葬。这件事让所有谍工既悲痛又感动,更加誓死效忠。
情报分析也日趋专业。王磊组建了"情报分析房",由几个心思缜密的文官负责。他们将零散情报拼凑分析,得出有价值结论。有次从多条看似无关的信息中,分析出建虏要在某地集结大军,及时预警,让明军得以提前部署。
女谍工的作用日益凸显。除了"影儿",还有个叫"柳娘"的女子,嫁给了建虏一个中级军官为妾,从枕边获取不少机密。她每次回娘家探亲,都会将情报藏在发髻中带出。有个叫"绣娘"的,以刺绣为名,在给建虏贵族绣制衣物时,偷听重要谈话。
王磊还建立了紧急联络机制。每个谍工都配有毒药,一旦被发现立即服毒自尽,避免酷刑下泄露机密。有个年轻谍工在被捕前服毒,留下血书:"以身报国,死而无憾。"王磊看到血书后,沉默良久,下令厚待其家人。
最令人痛心的是双重间谍的存在。有个谍工被建虏抓获后,经受不住拷打,成了双面间谍。他回到明营后,继续传递情报,但其中掺杂假消息。幸亏分析官发现矛盾,经过暗中调查,最终揭穿其身份。王磊亲自下令处决,并加强了对回归人员的审查。
望着日益完善的情报网络,王磊对孙传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让建虏的每一步都在我们掌握之中。"但他知道,这场暗中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更残酷的谍战还在后面。
第八十章:情报网络与谍战风云
第二节:暗战之争与反谍风云
随着明军情报网如蛛网般在建虏控制区蔓延,一场无声的战争在阴影中悄然升级。建虏统帅敏锐地察觉到情报泄露的严重性,任命狡诈的多铎负责反谍事务,拉开了双方情报机构正面交锋的序幕。
多铎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得极其猛烈。他在各关隘增设三重盘查,对往来行人实行连坐担保制。有个叫"墨痕"的明军谍工,因手掌有常年握笔留下的茧子,在过哨卡时被拦下仔细盘问。幸亏他提前准备了伪造的路引和货单,又用流利的蒙古语与守军周旋,这才侥幸过关。回来后,"墨痕"立即向王磊汇报:"建虏的盘查日益严密,特别是对读书人模样的行者格外警惕。"
王磊闻报,当即召集工匠大师秘密研制更精巧的伪装道具。一位曾为宫廷制作戏具的老匠人,用鱼鳔胶和人发制作出能以假乱真的易容面具;还有个巧手匠人制作了中空鞋跟,可藏匿密信;特制发簪内设机关,能暗藏毒药。这些道具在关键时刻救了许多谍工的性命。
密写技术也在博弈中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米汤写字,到用特殊草药汁液,再到利用诗词藏头传递信息。有个叫"棋痴"的谍工别出心裁,发明了"棋谱密语",用围棋记录兵力部署。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张普通的棋谱,唯有知情者能解读其中奥秘。
然而最惊心动魄的还是反间谍斗争。王磊设立"清源司",专司清查内奸。第一个被挖出来的竟是个在辽西军中服役多年的老文书。此人利用职务之便,将布防图偷偷传给建虏。清源司通过比对笔迹和秘密监控,终于人赃并获。审讯时,老文书痛哭流涕,说建虏挟持了他在关外的家人。王磊沉吟良久,最终决定:"将其家人救出,按军法处置叛徒。"
清源司还擅长"假情报"战术。他们故意让一个被控制的奸细传递假消息,引建虏进入埋伏圈,一举歼敌上千。多铎吃此大亏后,对获得的情报都要多方验证,大大增加了决策成本。
女谍工在这场暗战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影儿"扮成卖唱女,混进建虏将领的宴席,探听到重要军情;"绣娘"借给贵族女眷刺绣之机,建立了一个贵妇情报网。她们用智慧和勇气,在敌人眼皮底下织就了一张无形的情报网。
代价同样惨重。有个叫"飞燕"的谍工,为送出一份紧急军情,冒死穿越火线,身中数箭仍坚持爬行十里,最终气绝身亡,情报却完好地送到了。王磊亲自为她立衣冠冢,追封"忠烈校尉",厚恤其家人。
多铎的反制手段也越来越狠辣。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对辖区百姓实行保甲连坐;在重要地点部署暗哨,监视可疑人员;还重金收买明军内部人员。有个炊事兵被建虏以百两黄金收买,在饭菜中下毒,幸亏被及时发现。
最成功的当属"换日计划"。清源司成功策反了一个建虏谋士,使其成为双面间谍。通过他传递假情报,误导建虏主力扑空,而明军趁机端掉了对方一个重要粮草基地。多铎震怒之下,处死了十几个可疑人员,其中不乏无辜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