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撤吧!"亲兵队长浑身是血,焦急劝道,"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李遵祖一刀劈翻冲上来的敌兵,厉声道:"不能撤!山下还有百姓!"
正当危急关头,西方突然传来震天的号角声。杜松亲率援军赶到!明军铁骑如利剑般插入建虏阵中,顿时将敌军冲得七零八落。
"总兵来了!弟兄们,杀啊!"李遵祖精神大振,率部从山上冲下,内外夹击。
建虏猝不及防,溃不成军。激战半个时辰,斩首二百余级,余部仓皇逃窜。杜松与李遵祖会师,见对方浑身是伤仍死战不退,不禁赞叹:"真乃将门虎子!"
回到广宁后,杜松加大了对辽东铁骑重建的支持力度。他特意划出城东军营作为铁骑驻地,拨付大量粮草军械,并亲自督导训练。新建的营区占地百亩,设有专门的马场、靶场和训练场,可容纳五千骑兵驻训。
李遵祖不负众望,三个月内就召集了二千五百余旧部。这些老兵虽然多年散落民间,但军事素养犹在,更难得的是对李氏忠心耿耿。在杜松的支持下,他们很快重整旗鼓,恢复了往日的战斗力。每日清晨,营区内号角齐鸣,数千骑兵同时操练,场面蔚为壮观。
然而,杜松明白,要真正重振辽东铁骑,光靠这些还不够。他上书朝廷,请求调拨新式装备,同时派人联系王磊,希望获得新军训练方法。在奏折中,他详细陈述了重建铁骑的重要性,并请求拨付燧发枪三千支、野战炮五十门、精钢马刀五千柄。
这日,杜松正在校场观看铁骑训练,亲兵来报:"总兵,京师来使!王总督的特使到了,带来大批物资!"
杜松大喜,亲自出迎。只见辕门外,一支精悍的马队肃立雪中,押送着绵延数里的车队。为首者正是王磊麾下大将孙应元。
"孙将军!"杜松快步上前,"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孙应元拱手笑道:"奉王总督将令,特来助总兵整军。听闻总兵重建辽东铁骑,总督特命末将带来新式马具千套,精钢马刀三千柄,还有燧发骑枪五百支。另有野战炮二十门,爆破弹一千发,颗粒火药五万斤。"
杜松闻言又惊又喜。这些装备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尤其是燧发骑枪,他早有耳闻,却一直无缘得见。更让他惊喜的是,孙应元还带来了三十名新军教官和五十名工匠,专门负责装备维护和训练指导。
当新式装备发放到将士手中时,整个军营沸腾了。新式马鞍让骑射更加稳定,精钢马刀锋利无比,燧发骑枪更让骑兵如虎添翼。李遵祖抚摸着新式马鞍,激动不已:"有此利器,何愁建虏不灭!"
孙应元不仅带来装备,还带来了新军教官团。这些教官经验丰富,立即开始对辽东铁骑进行新式训练。他们教授骑兵三排轮射战术,演练骑炮协同作战,指导新式马刀劈刺技巧。训练场上号角阵阵,战马嘶鸣,老兵们虽然起初不适应新式战法,但在教官耐心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要领。李遵祖更是刻苦学习,常常深夜还在研读操典,与教官讨论战术到天明。
一个月后,辽东铁骑焕然一新。这日,杜松在校场举行大阅兵。只见三千铁骑列阵肃立,盔明甲亮,刀枪如林。随着号令,骑兵们演示了各种新式战术:燧发骑枪轮射、马刀冲锋、骑炮协同,看得人眼花缭乱。
"好!好一支辽东铁骑!"杜松抚掌大笑,"李家军威,重振矣!"
恰在此时,探马急报:建虏正蓝旗主力万人,正向广宁扑来!
杜松眼中寒光一闪:"来得正好!就拿他们试试新军的锋芒!"
军事会议上,李遵祖主动请缨:"末将愿率铁骑为前锋,定要让建虏有来无回!"
杜松沉吟片刻,点头允诺:"好!就由你率铁骑迎敌。但切记,不可贪功冒进,一击即退,诱敌深入。"
三日后,广宁城外百里,两军相遇。李遵祖率铁骑发起冲锋,新式战术让建虏措手不及。燧发骑枪轮射如雨,精钢马刀劈砍如风,建虏前锋顿时溃散。
但李遵祖牢记杜松嘱咐,见好就收,立即后撤。建虏主帅莽古尔泰大怒,亲率主力追击,结果落入明军埋伏。杜松亲率大军从两翼杀出,新式野战炮齐声怒吼,爆破弹如雨点般落入敌阵。
激战终日,建虏大败,溃退五十里。明军斩首千余级,俘获战马器械无数。此战是萨尔浒以来明军取得的最大胜利,消息传开,举国振奋。
战后,崇祯帝特旨嘉奖,赐杜松"镇辽大将军"封号,李遵祖授参将衔,辽东铁骑赐号"忠勇营"。杜松趁热打铁,上书请求扩大铁骑规模,获得朝廷批准。
在杜松支持下,李遵祖继续招募旧部,同时选拔辽东良家子加入铁骑。不到半年,辽东铁骑就发展到五千余人,成为辽东明军的中流砥柱。
然而,杜松和李遵祖都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建虏势力依然强大,辽东形势依然严峻。但要重振大明军威,重建辽东铁骑无疑是重要一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