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下班推开家门时,厨房里正飘着糖醋排骨的香气。母亲赵秀兰系着熟悉的枣红色围裙,站在铸铁锅前翻炒,油星子溅在围裙上,留下点点油渍 —— 那是开超市这些年,做饭时总来不及擦的痕迹。父亲林建国则坐在客厅的八仙桌旁,手里攥着本厚厚的账本,算盘珠子 “噼啪” 响,桌角堆着几叠超市的进货单,最上面一张写着 “新分店蔬菜区补货清单”。
“小枫回来啦?快洗手,排骨马上就好!” 赵秀兰回头笑了,眼角的细纹里满是暖意,目光落在林枫胸前别过勋章的位置,“今天市局表彰,电视里是不是播了?你张叔刚才来超市买酱油,还说看见你领奖了!”
林枫放下帆布包,顺手把苏锐刚交给他的周明平反报告放在桌上,走到厨房帮母亲摘菜:“妈,就颁了个三等功,没上电视。对了,新分店的装修怎么样了?上周说的生鲜柜安装好了吗?”
“早装好了!” 林建国放下算盘,脸上带着骄傲,伸手从抽屉里拿出张照片 —— 是第三家 “林家超市” 的门头照,红底白字的招牌格外醒目,门口摆着两盆绿萝,“你爸昨天去盯了一天,生鲜柜的温度调好了,明天就能进第一批菜。”
赵秀兰把排骨盛进盘子,递过一双筷子:“先尝尝,看咸淡怎么样。还记得当年你劝我们开超市,你爸还攥着那点积蓄,生怕赔本呢。”
这话像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林枫的回忆闸门。
回忆:大学宿舍里的 “超市计划”,那是林枫读大二的暑假,他背着双肩包从南京回到家,进门就看见父亲蹲在巷口的老槐树下抽烟,眉头拧成疙瘩。母亲偷偷跟他说,父亲所在的国营纺织厂效益不好,马上要裁员,家里的积蓄只够维持半年开销。
“爸,咱们开家超市吧!” 林枫把自己在学校画的社区调研图摊在桌上,纸上用红笔标着巷口的人流数据,“咱们这片区没有大型超市,居民买油盐酱醋都得跑两站地,我算过了,开家 50 平米的小店,进货从城郊批发市场拿,成本可控。”
林建国叼着烟袋锅子,看着图纸摇头:“哪有那么容易?进货、理货、收银,就咱们俩忙得过来?万一没人来买,积蓄不就打水漂了?”
“我周末回来帮忙!” 林枫指着图纸上的 “便民服务” 字样,“咱们还能加个代收快递、充话费的业务,吸引客源。我问过批发市场的王哥,他说第一次进货可以先赊一部分,卖完再结款,风险小。”
赵秀兰也在一旁劝:“孩子说得有道理,咱们总不能坐等着裁员。你看巷口张婶开的小卖部,生意不也挺好?咱们多进点新鲜蔬菜、水果,比小卖部全。”
架不住母子俩的劝说,林建国终于松了口。那年秋天,第一家 “林家超市” 在巷口开张了,门面只有一间,货架是二手市场淘来的,林枫用油漆刷成白色,还在门口贴了张手写的 “诚信经营,假一赔十”。开业第一天,邻居们都来捧场,张叔买了袋洗衣粉,李婶拎了瓶酱油,林枫忙前忙后,帮着收银、装袋,直到晚上十点才关店,盘点时发现竟赚了八十多块 —— 那是林建国在厂里两天的工资。
后来的日子里,林枫每个周末都往家跑。他帮父亲设计货架布局,把日用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生鲜放在门口吸引顾客;教母亲用计算器记账,代替原来的手写账本;还在超市门口摆了个 “意见箱”,根据顾客建议增加了速冻食品和儿童零食。有次冬天,李婶买的牛奶冻成了块,林建国坚持退钱,还送了袋饼干,说 “对不住您,没保管好”—— 就因为这份实在,“林家超市” 的口碑慢慢传开了。“后来你考上警校,咱们的超市也越开越大。” 赵秀兰端着米饭走过来,瓷碗底蹭现在:连锁超市里的烟火气,过桌面发出轻响,打断了林枫的回忆,“第二家开在你警校旁边那条巷子里时,你不总带同学来吗?记得有回周末,四五个穿训练服的小伙子挤在货架前挑洗漱用品,还说‘林哥家的超市比校门口便宜两块钱’,逗得我直乐。”
林枫夹排骨的手顿了顿,嘴角弯起来:“妈,我当然记得。那时候队里周末总搞集训,大家来不及去远地方,就奔咱们超市囤方便面、买袜子。您每次都悄悄往他们袋里多塞两包火腿肠,说‘训练耗体力,垫垫肚子’。”
“可不是嘛!” 赵秀兰笑着拍了下他的胳膊,围裙上的面粉簌簌落在桌布上,“那些小伙子都实诚,后来毕业还特意来超市跟我道别,说‘阿姨,以后办案路过肯定来看看’。现在想起来,就跟昨天的事儿似的。”
林建国放下手里的进货单,手指在账本边缘敲了敲:“也亏得开在警校旁边,那会儿生意稳当,咱们才敢攒钱开第三家。现在第三家店靠菜市场,主打生鲜,你妈每天凌晨五点就去批发市场挑菜,新鲜度比旁人好,附近的老街坊都认咱们家。” 他说着从抽屉里摸出个红色存折,推到林枫面前,封皮上的金线都磨浅了,“这是今年的利润,给你攒着,以后不管是结婚还是有别的用处,都方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