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

作品:大清巨鳄|作者:塞外流云|分类:历史|更新:2017-09-07 23:52:10|字数:9378字

这种小政.府模式,最怕的就是多事之秋,灾害、战争对于小政.府来说都是致命的,几场大灾,几场大战,就能将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积累消耗一尽,然后呢?坐以待毙!

以前,在整个世界处于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状态之时,这种小政.府模式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治理天下的模式,但如今,随着海路和陆路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封闭状态被打破。

不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卷入这个大世界——万国林立,强国争霸,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既严峻又迫切的世界大势之中,大清要想维持原有的强国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有的小政.府模式,向西方学习,逐步转化为一个有作为的大政.府。

如今的西洋列强中,俄国也是这种小政.府模式,但如今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在酝酿进行改革,咱们大清呢.......?”

醇郡王奕枻迟疑着道:“国城兄的意思,大清也必须进行变法革新?”

易知足瞥了他一眼,道:“不想大清亡于你们这一代,大可不必变法革新。”

“当务之急,是宪政改革?”奕訢沉声道。

易知足不紧不慢的摇着折扇,“任何变法革新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五爷所说的宪政改革是怎么回事?大清朝野上下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宪政?绝大多数官绅士民连宪政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推行宪政改革?

治大国如烹小鲜,变法革新尤其要谨慎要慎重,大清要变法要革新,首先必须普及教育,解放思想,五爷总不能指望一群读四书五经,擅长做八股文的官员支持宪政改革吧?”

“国城兄的意思是废除科举制度?”醇郡王奕枻失声道。

“这可不是我说的。”易知足似笑非笑的道:“这是六爷说的。”

听的这话,奕訢心里一动,有意试探道:“没什么好掩饰的,废除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这鬼子六思想如此激进?易知足有些怀疑,当即微微颌首道:“确实,废除科举,乃大势所趋。不过,废除科举,不能操之过急,五爷考察英吉利,应该对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有所了解吧?”

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奕訢一楞,这个他还真不了解,想问,他又觉的放不下身段或者说不好意思,毕竟此番出使欧洲,因为战争的缘故,英吉利并不是主要的考察国家之一,但他毕竟到访过,说是不了解,他还真开不了这个口。

略微沉吟,他才含糊的道:“废除科举,为何不能操之过急?”

“科举制度乃是立国之本,贸然废除,必然动摇国本。”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的,不动声色的废除科举,不过是时间稍微长点罢了,科举为体,八股为用,但天下有识之士皆知八股无用。

若是在报纸上展开八股有用无用的争论,在批驳八股无用之后,推行科举改良,在科举考试中禁用八股文程式,改以策论试士,会是何结果?稍后,再增考算学,增考新学,限制考生年龄等等,时日一长,科举制度不废自亡。”

听的这番话,奕枻轻笑道:“科举为体,八股为用,废除八股,科举叫停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增加新学,算学,则是推广新学,国城兄好算计!”

“既要废除科举,又要不动摇国本,不好好算计还真不行。”易知足笑道:“期间,还可以在报纸上着重介绍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科举制度本身有积极的作用,只是在考核内容方面不适应当前这个时代。

诸位此番游历西洋各国,应该看到西洋各国的长处,也应该看到他们的短处,咱大清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变法也好,革新也罢,都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必须取长补短,符合自身的国情,否则密集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听的这番话,奕訢微微欠身,神情肃然的道:“本王受教了。”

两人今天下船,就赶来拜访,易知足也不欲多留两人长谈,抬腕看了看手表,道:“二位舟车劳顿,不宜长谈,咱们改日再聊。”

将奕枻、奕訢两人送出院子,易知足才驻足,看着几盏灯笼远去,闷葫芦一般的伍长青才轻声道:“在下倒是听糊涂了,五爷真有废除科举之心?”

“大清若想改良,废除科举,势在必行。”易知足轻声道:“不过,知易行难,身在朝堂,更多的是身不由己,还的咱们推一把。”

推一把?伍长青心里担忧,却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为官这些年他太清楚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了,他认识的不少官员都是出身贫寒,都是通过读书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改变社会地位,朝廷出面改良科举也就罢了,元奇若是推波助澜,怕是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跟着易知足折回书房,他才犹豫着道:“大掌柜,科举制度牵扯之广,非同一般,稍有不慎,元奇就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众叛亲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清巨鳄》,方便以后阅读大清巨鳄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清巨鳄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并对大清巨鳄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