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大汉威武

作品:舌尖上的神豪|作者:雅玩居士|分类:都市|更新:2019-08-16 06:47:48|字数:5268字

乌兰巴托,作为蒙古首都,建设程度跟国内三线城市有点像。在这里一切现代化都市该有的它都有,比如随处可见的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夜店酒吧等;比如堵车和污染这些城市化通病。

风吹草低见牛羊,乌兰巴托堵成狗,这是庄臣对乌兰巴托最深的印象之一。交通拥堵真的很严重,道路过窄,基本都是双车道,城市的主干道不过也才是双向四车道。

私家车保有量高,由于极低的关税,导致基本每个家庭都有车,甚至还不止一辆。听说这里买车价格大概是国内的一半,二手车更是只要2000美金起。

神奇的是允许进口二手汽车,导致左舵车右舵车并行,进一步加重交通压力。如今的乌兰巴托,已经是蒙古的标志、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一半人口集中于此。

贫富差别很明显,图拉河以南是富人区、小区会带国际学校的那种;中部和东部,是普通市民和白领居住的区域;西部是工业区和开发区;而北部,则是棚户区。

随着城市化进展,越来越多的牧民来到城市生活,但他们买不起房,只能搭建自己的帐篷蒙古包,久而久之城北特『色』的棚户区。

抬头看天,冬季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除了山谷地形、人口密度大、车辆多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棚户区的居民冬天会烧煤火取暖。

虽然国家从今年开始对他们实施用电免费,但高额的电供暖系统让他们无法承担,只能继续烧煤。也许棚户区唯一的优点就是夏天比市区凉快。

下起了雪,雪中的棚户区片片白『色』里透着缤纷,看起来更漂亮。但是只有住在棚户区的人才知道,他们是多么不希望下雪。

超市里常常看到这种巨大的锅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应该是蒙古家庭用来煮羊肉的大锅,豪放霸气。大街上有不少沿街卖『奶』制品的,像蒙古人最爱喝的马『奶』酒,城里的人已不再自酿,都是买这种街边摆摊牧民酿制。

乌兰巴托以前的名字叫大库伦,也就是大寺庙的意思。曾经这里只是一片河谷草原,后来,草原上建了座大庙——甘丹寺。

既然是个大庙,当然什么都是大的,比如它是蒙古最大的寺庙,是香火最旺盛的寺庙,里面有座最大的四臂观世音菩萨立像。这座像曾经是铸铁的,现在是水泥镀金。

依附苏联的那个时代,为了支持二战中的苏联,这个巨大的观音像被毁,熔铸成了子弹,用在苏军的战场上。所以苏联战胜德国是因为佛祖加持的子弹更有威力一点?

苏联时代结束后,蒙古人民捐出钱款、又去河边拉石子和泥,重铸这个观音像,只不过材质变成水泥内胎加镀金外表。

几百年的时光匆匆,直到现在,甘丹寺的香火依然旺盛。造访的那天下午,乌兰巴托刚刚降温,飘了点零星小雪,但甘丹寺的人依然熙熙攘攘,甚至还有来拍婚纱照的新人。

佛殿前的僧侣,专注安静,佛塔前磕头的信徒,眼神饱满动作坚定,但最美的时刻只是在佛寺一隅闲坐,看夕阳在云里来去悠游;路上几个喇嘛谈笑经过;檐角落下两只鸽子,自顾嬉戏不止;游客信众归去,香火自散,有几些人流连张望。

翟山后面还有一个大敖包。敖包并非蒙古包,而是和藏区玛尼堆有点类似,都是祭祀祈福的标志物。

关于敖包,还有一段古老的民族传说:草原上万物有灵。石头也不例外。石头喜欢爬到高的地方,山顶,就是这片大地上最高的地方了。石头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去,要花3000年。人们为了帮助石头实现这个愿望,就把脚下的石头捡起来堆到山顶,叫它敖包。

石头节省3000年的沧桑变化,心生欢喜。作为感谢,人们顺时针绕敖包一圈,往上堆一块小石头,可以交换一个想要实现的愿望。

从翟山下来,向北走几步就是乌兰巴托富人区的分界线——图拉河。

图拉河以南的博格达汗山,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山势险峻,风景优美,现在成了乌兰巴托富人的集聚地。

感叹这里的贫富差距同样巨大,棚户区的贫民月收入不过千元人民币,而富人区的私立学校仅一学期的学费就高达4万美金。

成吉思汗广场原名苏赫巴托广场,它的布局和许多国家相类似,四周坐落着一些很重要的建筑,也有点像广场。北边的建筑为『政府』大厦,是国家议会和总统、总理的办公地。门口有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的大型坐像。

广场的东边,是国家古典艺术剧院和文化宫,西边则是乌兰巴托市『政府』和中央邮局。南边是一条贯通乌兰巴托东西的主干道和平大道。

有个有趣的现象,国内的新人拍婚纱照,通常会选择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而在乌兰巴托,寺庙、佛像、大广场这种“地标”,才是婚纱照的热门选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舌尖上的神豪》,方便以后阅读舌尖上的神豪第423章 大汉威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舌尖上的神豪第423章 大汉威武并对舌尖上的神豪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