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总要面对

作品:舌尖上的神豪|作者:雅玩居士|分类:都市|更新:2019-08-26 06:19:48|字数:4832字

世界上的十分美丽,

九分在耶路撒冷。

终于来到耶路撒冷,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开始,就与战『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树大多招风,自古红颜多命薄。

每一次都会听到以『色』列,每一回都有耶路撒冷。仿佛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冲突在阿以,阿以的焦点在耶路撒冷。

看看地理位置,让人不寒而栗。周围21个阿拉伯国家,全是敌人,一个个虎视眈眈地想要灭亡这里。

如今的阿拉伯人,倒有点像当初受尽迫害的以『色』列人;而以『色』列当局,似乎在疯狂地报仇雪耻。

这是否是历史的讽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城市里,街上随处可见持枪的战士,身上背着的都是16。大热天,背着大包,扛着枪,照样气宇轩昂、英姿飒爽。

或坐、或卧、或吃饭、或等车,他们可以把背包扔下,把香烟放下,把帽子摘下,

可是那杆枪却时刻不离身,枪口永远不会朝着人民和同胞,只会指向敌人。

进入商场要过安检,进入车站要过安检,去邮局寄明信片也要过安检……

不敢想象这里的居民,天天如此会如何习惯?会习以为常而适应?还是积重难返而爆发?

来到耶路撒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比得上这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

被投注着如此多的信仰,神圣不可方物。

三大宗教为了这块土地,彼此争夺得你死我活。被数次摧毁、焚烧,连废墟都要再被清犁一便,以断绝一切希望的种子。然而每次耶路撒冷都被奇迹般地重建,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壮丽辉煌。

好像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历史,圣经中所讲述的故事、人物、地点,这里都有现实中的呼应。比如眼前的苦路,这是耶稣在受难那天,从被审判,到背起十字架,一步一步沉重拖拽到刑场被钉死的整个征途。

往前走一点,向左一拐,是一个波兰小教堂,这里是苦路第三站。耶稣不堪十字架的重负,在这里第一次跌倒。

再往前数米,则是苦路第四站,这里耶稣和母亲玛丽亚相见,两人眼神怅然而悲怆。

沿着路右拐,是苦路第五站。路面开始陡峭,耶稣无法独自把十字架扛到骷髅山刑场,于是罗马士兵把乡下来的古利奈人西蒙拉来,帮耶稣背负十字架。

这段路当年是荒草冢地,而现在是阿拉伯集市,商店鳞次栉比,人们接踵摩肩。路中间是苦路的第六站,女子韦罗妮卡在这里为耶稣擦拭脸上的鲜血和汗水。

今天的圣墓大教堂里,人头涌涌,却又严肃庄重。里面到处是圣地、圣迹、圣坛、圣物。耶稣当年在这个地方被钉上十字架,死在架上。玛丽亚也在这里抱着耶稣的遗体,把他埋葬。

从城南的粪厂门(dunggate)再次回到老城,进入城内犹太区。与刚才穿过的区不同,这里没有集市的热闹,喧嚣的生意,拥挤的人群,只显得一片安静、祥和。

不远处是犹太人的圣地,哭墙,也叫西墙,是当年西律王建立的第二圣殿的一面外墙。

第二圣殿曾是犹太人祭祀的场所,也是犹太民族的象征。公元70年被罗马军焚毁,只留下孤零零一面西墙,如今是犹太人凭吊的场所。

西墙毕竟有2000年的历史,满面疮痍,终于亲眼看到人们常说的石烂。海未枯而石已烂,原来石头真的会烂。

一群犹太青年手拉手,蹦跳地高唱着希伯莱语的歌谣。声音是那么洪亮,曲调是那么高昂,感情是那么充沛,步伐是那么铿锵。

如此强烈地感到音乐的魅力,虽然不清楚歌词内容,但却被歌声传达的感情所征服。

这种情感的高『潮』,在人生中并不常有。

按照希伯来经书上的戒律,犹太人是不能踏上圣殿山的,因为那是的圣地。可是就是这块土地,正是当初犹太教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的所在地,如今却只剩下了哭墙,慰藉着犹太人沧桑的心。

难怪犹太青年们在门口对着这块土地动情地歌唱。看着自己的圣殿被摧毁,而在其上堂而皇之地建着别人的宫殿,这种哀伤谁又曾用心体会?谁又能真正理解?

就像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拆迁户们,自己世代居住的老房子要被强拆,要建起新楼来给别人住。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是怎么都无法刻骨铭心地体会那种凄凉的。

拆迁户们还会得到『政府』的一丁点所谓补偿,而犹太人除了被屠杀、灭绝外,又得到了什么?

路上遇见一件事,公交车在某站地,上车的最后一位犹太『妇』女还没有上来站稳,车门还没关,司机就开车,于是『妇』女和司机开始争吵。

后来车上的警卫来劝架也没用,以『色』列的司机就是牛,争吵一通后,人家不开了。把车退回车厂里,要求全体乘客下车,坐下一辆。

车上的人急了,哇啦哇啦叫嚣开来。警卫劝说也没用。司机就是不开了,人走了,只有等下一辆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舌尖上的神豪》,方便以后阅读舌尖上的神豪第433章 总要面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舌尖上的神豪第433章 总要面对并对舌尖上的神豪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