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中)

作品:明朝小公爷|作者:贪狼独坐|分类:历史|更新:2020-03-22 22:30:39|字数:8026字

唔……这一记马屁拍的甚好,拍的是弘治皇帝眉开眼笑。

“然,英宗以来我皇明国力却日渐式微……”

王守仁、徐经等人听得若有所思,仔细想来他们曾经也是如此感慨。

永乐时的大明,海上有着三宝太监的宝船远航。

陆上陛下亲自北征,虽然未曾讲鞑靼彻底歼灭。

却也让他们无法造成边患。

西南自不必说了,张家老祖张辅的英国公爵位就是从那边挣来的。

缘何永乐陛下身后,大明就开始走向式微?!

这话玉螭虎不说,刘健也得脸红一下。

大明文官团体们在这其中,可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不断的试图限制皇权、限制内官、限制武将,还要限制勋贵。

然而他们越是限制,帝国就越是式微衰败。

从前刘健还不觉着有什么,国体尚在即可。

可当面临着巨炮威胁的时候,他才悚然惊醒。

惊醒的不仅仅是他,还有弘治皇帝。

循序渐进的改革也是这个时候,才获得了弘治皇帝的鼎力支持。

内阁、诸尚书方面则是选择了默许,再有勋贵们的支持。

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情况。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突然听小公爷讲起《礼记》来,诸人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

但很快的,小公爷就解答了自己为何如此说。

“夫子时选贤与能,何其难也!便是到汉时、唐初,门阀横立之下寒门士子亦难登朝堂……”

至隋初创科举方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状况。

然其规模较小,每年上郡才举荐三人,中郡举荐二人,下郡举荐一人。

如此选拔如何满足朝堂所需?!

由于选拔甚少整隋朝一代,只取秀才十余人。

然而即便是这十余人中,亦生出不少名士。

房玄龄、杜正伦、许敬宗、岑文本……等,皆出于隋末秀才。

宋代科举的发展,这才逐渐的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踏足朝堂。

“夫子之言,当识其义而非只识其字。”

朱厚照这会儿抄的是手都在打抖,然而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一支支的狼毫沾饱了墨汁静候,上面的楷书工工整整。

“县、乡之间,可有贤能么?!县内衙役,可算贤能么?!”

张小公爷这个时候已经转过身来,对着刘健便是一字一句的问道。

刘健被玉螭虎这突然的逼问,直接堵了。

“县令之中,又有多少熟知《大明律》?!有多少有侦缉之能?!”

“他们中精于筹算者几何?!若有上下其手者,可能查乎?!”

刘健苦笑,这些话他真的无言以对。

明初算学尚有考量,后来诸先帝下时兴时废。

但多数只考明经,莫说是算学了。

便是《大明律》也只是稍微考一下,很多读书人摸不清《大明律》都是正常的。

“竟是如此……竟是如此!!”

弘治皇帝稍稍想一下,脸色顿时发青。

一大群筹算都不会、《大明律》也不熟的官员,他们在帝国的下层能做什么?!

侦缉之能更不用说了,他们会个卵子的侦缉之能啊!

朕要他们去是吟诗作对的么?!白给他们发俸禄的么?!

“帝国于乡间之力,等同于无。”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脸都黑了,然而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朝廷政令能到布政使司就不错了,布政使司会不会遵旨都不好说。

“此为我大明如今之弊,然我大明渐变中……强矣!”

张小公爷一字一句中,说的很是辛苦。

他既得考虑到弘治皇帝他们的接受度,又得考虑到如何介绍后世的正确之路。

哪怕是时至今日他都不敢轻易的开展工学,尽管他知道若要大明富强则工学必不可少。

然而工匠到底是属于“匠籍”,也就比贱籍稍微好一些。

甚至一部分直接就是贱籍,这在秦汉前乃是未有之势。

甚至宋代匠人地位,也没有那么低下过。

然而前朝如此做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不希望太多的手艺被民间掌握。

尤其是冶炼、锻造、印染……等这类,所以当时管控严厉。

以至于匠籍的婚丧嫁娶,都被严厉管控。

到了明朝务农出身的朱元璋,考虑到了农人却没有考虑到匠人。

他只是延续了前朝的“匠籍”,方便管理。

毕竟他也没有什么行政经验,完全没有考虑到匠人在推进生产工具上所作出的贡献。

而读书人么,大约也认为这于自己有利。

于是匠人的“匠籍”便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地位低下的职业。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只能是一点点的来,否则被动了蛋糕的读书人炸起来很麻烦。

工部、各卫所州府的匠户们,稍微有点儿能耐的几乎都被挖空了。

军械营造局存在的这几年里,如同海绵一样不断的将他们吸纳进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朝小公爷》,方便以后阅读明朝小公爷第七百一十八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朝小公爷第七百一十八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中)并对明朝小公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