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清军入关

作品:大明工业帝国|作者:少司寇|分类:历史|更新:2019-09-28 11:36:52|字数:4926字

清泉寨的火炮铸造基地已经建造完毕。

准技术师祝远山此时已经开始准备铸造火炮。

就等着陆远告诉他需要铸造什么火炮。

陆远一来到火炮铸造基地,祝远山就迎了出来:“见过官爷。”

“祝师傅不必客气,不知祝师傅可会铸造虎蹲炮?”

陆远知道大明现在的火炮中,虎蹲炮是适合野战的轻型曲射炮,他现在还没攻坚城池的打算,而且眼下建奴入关在即,他现在更需要的自然是一些便于运输的野战轻型火炮。

“回官爷,这个小的自然会,不知官爷要打制多重的,虎蹲炮有三十六斤的,四十九斤六两的。”

祝远山问道。

陆远知道眼下大明的火炮很多都型号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便道:“你先做几种出来,试验一下,那种最适合作战,然后定位规矩。”

祝远山答应了下来。

接着,陆远便看着祝远山和他的学徒们铸炮。

但见祝远山开始亲自教授自己的学徒们制造铸炮泥模,就不由得对祝远山问道:“这种泥模铸造炮可有什么缺点?做一门火炮进度如何?”

“回官爷的话,通常铸造一门火炮如果不算镟铣炮膛内壁的话,得一个月方能铸造成功。”

祝远山回道。

“成品率呢?铸造多少门才会有一门火炮能用?”

陆远皱起眉来,这和造鸟铳一样,实在太慢了些,不过火炮倒也不是枪械一开始数量不多也无妨,便又问了一句。

“大概十门左右,基本上十门左右就会有一门成功”。

祝远山回道。

“太慢了些”,陆远摇头。

“主要是这泥范冷却时会藏水,出现空隙,导致火炮内壁不平滑,一般得等其彻底干燥后才能使用。”

祝远山有些无奈地说道。

“可以用铁模铸炮,铁模不藏水且不易变形,且可以让炮膛内壁更为光滑。”

陆远这么一说,作为铸炮多年的工匠祝远山则有些不服气起来,心想这位官爷还真是想到什么是什么,铁模铸炮虽说有这些优点,但也有缺点,譬如与炮管分离的问题怎么解决,铁模可不是泥模,泥范可以直接敲碎敲掉,而铁模坚硬无比,一旦和炮管粘合在一起根本无法分离。

“用铁模铸造火炮时,可以用泥沙做涂料,在铁范上涂抹多层涂料,但最外层要涂煤粉,然后将铁水浇铸上去,一旦铁水凝固就会形成炮管,在铁水未完全凝固前可以迅速镟铣内壁,这样做应该就可以用铁模铸炮。”

陆远看得出来这祝远山对自己的提法有些质疑,就干脆说出了自己在后世知道的铁模铸炮方法,而这个方法本来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才由清朝的一位官员发明出来的,如今自己直接拿来明朝使用,应该也可以实现,只要实现就能提高火炮铸造进度。

“官爷真是小的见过的最聪明的铸炮天才!下官这就试试。”

祝远山顿时来了兴趣,他不得不承认这位陆官爷的提法很创新,用煤粉这种易燃物隔离炮管与铁范,趁其高温时煤粉燃烧完炮管就能自然脱离,不可谓不高明。

但祝远山还注意到了陆远刚才说到的一个细节,问道:“官爷刚才说浇铸炮管时说的是浇铸铁水?”

“怎么,你们现在用的是铜炮?”陆远问道。

祝远山点了点头:“铜炮不易生锈,更轻便。”

“但铁炮因其坚硬的缘故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而且铜太昂贵,你们为何没有用铁芯铜胎铸炮?”陆远问道。

“还请官爷指教。”

祝远山这次是彻底对陆远感到了服气,主动请教起来。

陆远笑了笑,便也就真的指教起来。

其实,这种铁芯铜胎铸炮工艺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据后世考古发现,崇祯年间有一种熕炮便是铜体铁芯,但因为正值乱世,这项技术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后来,因为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这三顺王的叛变,更是把这种火炮技术传到了满清。

导致如今的建奴在火炮铸造上的技术已经不落后于大明。

所谓的铁芯铜胎无非是用铁做炮芯,然后用模具包裹炮芯再浇铸铜胎。

不过,陆远现在有更为先进的钢铁冶炼厂,用石墨坩埚炼钢法炼出来的高碳钢可以作为更加坚固的钢铁炮芯使用,射程无疑会较同样口径的炮管更远。

但陆远想到以后作战不仅仅只需要虎蹲炮这种曲射炮,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可以在平原地带与骑兵进行野战的轻型直射长炮,便让祝远山先不铸造虎蹲炮,而是先确定一种轻型长炮作为陆远即将对战建奴的主力火炮。

最终,陆远与祝远山确定一种口径为2.53寸,炮弹为5.4两,重为900斤的轻型长炮作为主力野战轻型直射火炮。

陆远将其命名为春风253轻型长炮!

陆远先让祝远山制造了十门春风253轻型长炮和十门虎蹲炮,并准备以此组成一支炮兵队。

而且,陆远还任命了任命祝远山兼任炮兵指导员,且将夜课中算术学的不错的士兵征调出来,组成了炮兵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工业帝国》,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工业帝国第九十六章 清军入关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工业帝国第九十六章 清军入关并对大明工业帝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