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不吐不快!

作品:诸天通行|作者:囧囧无声|分类:科幻|更新:2020-03-06 20:12:45|字数:12620字

。。。。。。

张居正被打倒之后,朝廷财政危机再次爆发。

被打压的宗室人口,恢复名位,宗室人口与供养开支,报复性增长!

张居正死后二十年,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宗室人口增长到六万余,年供养开支高达1526万两,占比当年总支出52.89%,当年总支出2889万两。

当时处于万历三大征时期(1573-1620年),朝廷在打仗,开支增加。

【网络谣言,说大明财政危机,是因为打仗导致的,这是偷换概念的!】

因为,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总支出也不过1160余万两。张居正遗留下的积蓄,就足够开支了。

【大明财政危机的核心根源,是供养宗室的开支!】

而万历亲政后、天启、崇祯,三朝皇帝,都没有节流,对宗室进行改革。

朝廷财政危机,那就增加收入,大肆开源,于是有了矿税、抽税、加派饷银等名目的举措。

万历矿税的成效,根据杨涛先生在《明代万历中矿税监进奉内库考》的统计,金约为9952两、银540余万两。

有一件事,说天启时期,打仗,朝廷财政不足,叶向高向皇帝请发内帑,皇帝发出3000万两。叶向高于是感叹,“我以前总是怀疑,皇帝富有四海,为什么皇祖要这样刻意地收敛天下之财呢?现在东虏发难,封疆突坏,举国之财不能继辽饷,不得不时时请发内帑,我才忽然明白了皇祖的深谋远虑。”吹逼万历皇帝的深谋远虑,给大明续命。

然而这事,系三真七假的网络谣言!

真相是,叶向高确实向天启请发内帑,天启也确实发了内帑。但是,不是3000万两,而是200万两。

万历矿税所得,大体上是赐给了福王,有“耗天下财,以肥福王”的说法。万历疼爱福王,本来是要立福王为太子,继承皇位的。但是反对声音大,最终作罢。

矿税并非开源的大头。开源大头,是加派的饷银。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宫内虽有积储,不肯拨发,于是援御倭例,每亩加派3厘5毫,共增赋银200多万两。

四十七年又加3厘5毫。

四十八年再加二厘。

前后共加九厘,共增赋银520万两,遂为定额。

名义是为国为民,筹集军费。实质上,是宗室吃财政,财政亏空,导致军费不足,然后开饷。这种行径,与清末,老佛爷挪用军费修园子,不逞多让。

崇祯三年(1630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

崇祯十年(1637年),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皇族宗室的开支,除了一般的供养,还有其他一些的零碎部分。

比如修建陵寝,这也是一大笔开支。万历的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800万两。

比如修三大殿,累计花了688万两。

比如皇室婚配册封赏赐等事项。万历朝时累计花费近1000万两。

。。。。。。

在万历亲政后、天启、崇祯三朝,皇帝从来没有改革宗室,节流宗室支出。

网络谣言,说因为东林的反对,所以朝廷收不上钱,导致军事失败,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污蔑。

大明朝廷从来也没有收不上钱。

朝廷的纷争,也不在收不收的上钱,而是向谁收钱,收上的钱用哪里去!

在崇祯时期,除了各种摊派饷银之外,还有一种操作增加朝廷收入,那就是滥发铜钱,铜钱一路贬值,从崇祯初期的一两银子兑550文铜钱,到末期的3300文。

。。。。。。

东林是朝廷中的一股势力,但是执政的时间,极为短暂。

第一段时期,是在万历皇帝后,因为推朱常洛(泰昌皇帝)为太子,有从龙之功,但是这位老兄命不好,刚做皇帝一个月就死于红丸案了。

网络谣言说,红丸案幕后主使是东林党,这也是胡说八道。东林好不容易把他推为皇帝,就是为了把他干掉,玩一波弑君?完全说不通!

干掉泰昌帝的黑手,更像是东林的敌对势力。

害怕东林主持朝政,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把泰昌帝干掉!

东林的主张是什么呢?

这从明亡后,东林党人黄宗羲(被阉党所杀的七君子之一的黄尊素的长子)的《明夷待访录》中可见一斑。

开篇《原君》就抨击:后来的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这明显就是针对大明朱家的皇族宗室制度的。后来螨虫承袭明制,乾隆年间,《明夷待访录》被列为禁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诸天通行》,方便以后阅读诸天通行第386章 不吐不快!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诸天通行第386章 不吐不快!并对诸天通行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