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第一次科举考试

作品:地平线上的大汉帝国|作者:庐江小二|分类:历史|更新:2019-11-27 22:32:47|字数:4698字

然而,想要计策一直能够实施下去,自然不能坐等。

接下来的几天,程颐浏览完第一次科举考试的五个项目试题,稍微改动了几道题目,便到处去拜访吴郡、丹杨、会稽等地的官员和家属。

也包括当地一些豪族。

拜访的过程中,程颐有意无意地提及每次审阅文书的艰难,抱怨竹简的各种不便。

各地的官员纷纷表示赞同。

不知不觉间,到处兴起了对纸张的渴望。

而此时,第一次科举考试即将来临!

试题已经通过,接下来便是挑选主考的官员。

程颐临时成立了第一个教育局!

教育局的主要成员有六人,局长由程颐自己亲自担任,其他五人分别是太仆赵岐、师友祭酒蔡邕、留府长史张昭、军师祭酒荀攸、吴郡功曹鲁肃。

经过六人一整天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五个项目的主考官。

《论证》的主考官分别是蔡邕、顾雍、周昕、周喁。

《武道》的主考官分别是王越、高顺、童羽。

《农业》《工匠》《商业》的主考官是最具争议的。

赵岐、蔡邕和张昭都选出了在吴的官员。

而程颐却主张从四郡之地选出精通这三个项目的百姓!

荀攸和鲁肃都没有发表意见。

最终,众人经过妥协,这三个项目里,各自两个主考官。其中一个由赵岐、蔡邕和张昭选择的官员,另一个,则按照程颐的办法,在吴选择当地有经验的百姓。

其中,《工匠》的一个考官,由程颐力推的马钧担任。

决定了考官人选,在科举考试的前一天,吴郡治所吴的城南外便张贴出了公告。

公告的内容主要阐述了科举考试的含义,目的和主考官。

在年前一个月,程颐已经让张昭将一月底会在吴郡郡守府邸举行科举考试的事情公布了出去,并号召大家广泛参与。

然而,当公告贴出来之后,还是很少人关注。

尤其是对于主考官里的三个百姓的存在,让这些极少关注的人都以为这份公告是假的!

从来没有听说过平民百姓还能够和官员共事的。

终于,第一次科举考试在程颐的期盼中姗姗来迟。

考试分为三天,地点就在吴郡郡守府邸外的空地。

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的人数,少得出乎了程颐的预料!

五个项目,参加《武道》考试的人最多,有将近一百人。

其次是《论证》,八十八人。

《农业》和《工匠》都只有二十人人!

参加《商业》的人数最少,只有十人。

程颐背负着双手,看着这些考生有些发呆。

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他之所以提前推出科举,主要是想给平民百姓一条出路,想挖掘出隐藏在百姓中的人才。

现在看来,完全是想当然了。

这个社会,绝大数人还是习惯于原来的各种规则。

哪怕是陈规陋习。

想要一下子改变人的习惯,太难。

不过,程颐也没有泄气。

任何新鲜事物的崛起,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想要一步登天,显然不现实。

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慢慢改变。

三天考试之后,五个项目的考官则聚在一起给这些考生打成绩。

成绩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成绩达到丙以及以上,才算达标,继续进行筛选。

可以说,考试极为宽松了。

然而,除了《武道》这个项目出现了三十人成绩达标外,《论证》只有十人达标。

《农业》和《工业》各自两人。

《商业》全军覆没!

此时,程颐坐在吴郡郡守府邸、自己的房间,看着张昭递上来的最终任命文案发呆。

只见文案上写着张昭的结论:科举考试耗费人力财力巨大,然而效果甚微,不宜推行。

程颐趴在案几上,极度失望。

“将军?”就这时,虞翻的声音响起。

程颐坐直,强笑道:“有什么事,说。”

虞翻沉吟道:“将军,此次科举考试虽然受挫,但是意义长远。我相信,历史会记得将军这项举措的。”

程颐拿起张昭的文书,朝着虞翻晃了晃道:“看到没有?张昭他们都要求我停止科举考试。”

虞翻摇了摇头道:“将军,虽然说要兼听则明,然而,一些真正对百姓有利而又不会损坏政权根基的举措,可以适当地强权。”

程颐疑惑地看向虞翻。

虞翻没有再说话,而是低头继续处理文书。

程颐低头看着张昭传上来的文书,深呼吸了一口气,拿起毛笔,在上面写道:“考生任命通过,科举继续执行,一年一次,考试的时间就和这次一般!”

写完,将文书交给虞翻,让他送去张昭。

科举考试的失望并没有持续多久,程颐就迎来了一件让他极为开心的事情。

马钧和工匠部,成功制造出了龙骨车和土推车。

这一天,晴空万里无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地平线上的大汉帝国》,方便以后阅读地平线上的大汉帝国第125章 第一次科举考试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地平线上的大汉帝国第125章 第一次科举考试并对地平线上的大汉帝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