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兵部换人

作品:夜明|作者:不老的考拉|分类:历史|更新:2014-11-03 20:27:55|字数:5648字

摄政王理事的书楼不大,前门的窗户沿着墙根侧种植了一列翠竹,书楼的后墙有四颗枝叶茂盛的樟树。。

这些樟树都是专门从外地移植过来,翟哲选择它们的原因很简单,樟树可以驱虫。

从这些装饰和摆设的细节中,柳随风认为摄政王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应该不喜欢光鲜亮丽东西,也不会喜欢被人过度奉承。

他跪伏在地上,灵活的心思没有一刻停止运转。

“起来说话”翟哲看着愈发消瘦的柳随风,想他这半年在西南荒僻之地也吃了不少苦头,笑问:“这半年兵部的塘报你应该也都看过了,对当下的时局,你有何看法?”

柳随风爬起来,摆了摆衣袖,道:“王爷高瞻远瞩,稳定闽粤郑芝龙,全力应对清虏,不在乎陕西一地得失,开辟了塞外战线,满清已是瓮中之鳖。”

“别尽捡好听的说”翟哲口中虽然在责怪,心中其实很受用。

稳定了郑芝龙是他今年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础,朝廷得以全力应对北方。他能容忍郑氏裂土封王,正是忌惮郑氏强大的水军。否则,朝廷即使能在短时间内平定闽粤,江南沿海将再无宁日。

听翟哲主动开口问兵事,柳随风隐隐猜到兵部尚书的位置将要落到自家头上了。

他不敢藏私,把心中近日所思和盘托出,道:“当前局势,若镇西王能与朝廷大军配合,大明已可从四面碾压清虏,驱清虏出塞。但镇西王固守四川,这半年满足于得到汉中之地,使得大明几处战场只能各自为战。”

“不错”翟哲身在局中比柳随风更有切肤之痛。当年吴三桂反清,丢失了四川让满清如失一臂,今日大明反转,吴三桂割据四川让大明如鲠在喉。

“可是朝廷眼下不能对镇西王背信弃义。镇西王和镇海王封地相距千里,但朝廷对某一人的策略发生变化,会让另一人害怕,难保不会生出风波。”

柳随风道:“王爷所言极是,但郑芝龙既已派施福率军北上助战,吴三桂在汉中龟缩了半年不出动,如不给予斥责,难立朝令威信。”

翟哲陷入沉思中,后又慢慢摇头。

柳随风却知道摄政王如今大权在握,但并不懂得朝令在大明的影响力。翟哲和宗茂都是从草原蛮夷之地进入中原,柳随风早就发现,这些人从不把大明的皇帝放在心上,也以为别人如他们一样也把皇帝看做无所谓。

他拱手献策:“王爷,朝廷可派御史持圣旨前去斥责镇西王,并可让一文官为监军,督镇西王出战。”

翟哲想着柳随风的话,同时被他进言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吸引。这个瘦弱的身躯中,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热情。这样的人表面看上去淡薄安然,一定很在乎权力吧倒是陈子龙拿得起放得下,挥挥手放弃吏部尚书职位,回松江府老家耕种为生。

“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

“遵命”柳随风大喜,兵部尚书的位置稳了。他的喜悦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忘记了掩饰。

翟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直到柳随风醒悟收敛动作,他也露出会意的笑容。

议事完毕,柳随风告退。

每个从这座书楼中走出去的朝臣,在出门之前都能看见一张巨大的地图,柳随风也不例外。他曾经把这座地图记在脑海中向西番的传教士求证,连常年在海上行走的商旅也不能尽数知道那座地图上标明的陆地。

但是,多少年来,中原的威胁都是来自北方的草原。

柳随风努力想从每个细节猜出摄政王在想什么,只有那样,他才能在朝堂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日内阁送来的呈文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

柳随风离开后,翟哲传令召见兵部尚书钱肃乐和兵部左侍郎陈子壮。

兵器工坊各军中提供残次鸟铳的影响要远比那些人想象的大。柳家放弃工坊,这是对柳家的惩罚,但责任并不仅仅在柳家,兵部有监事司专门管理火器。

翟哲最不能容忍的是兵部在这件事的处理拖沓。钱肃乐应该早就知道了,他把自己当做不管事的隆武帝了吗?

书楼的南北窗户都半掩着,初夏的风来回窜过,翻开桌上的呈文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等待的空暇中,翟哲无意识中抬头看见案桌两侧摆放了两尺多高的呈文。这里是七天内累计的奏折和呈文,送到他案头的每一件都关系到无数人的命运。

听说明太祖曾经每日处理朝事到深夜,但他实在不想把余生埋在这些无止境的案牍中。

想到明太祖,翟哲自然联想到他史书对明太祖的描述。以明太祖秉性,这件“鸟铳案”会让不少人掉脑袋吧

“钱肃乐年纪大了,给他一个体面的告老还乡的机会。”他暗中做出决定。至于陈子壮,实在是可惜了。

巳时过半,阳光从南边的窗户中照射进来。

钱肃乐和陈子壮在书楼前请见。

翟哲命侍卫把二人领进来,没等两人行礼完毕,他直接问道:“钱尚书,你是何时得知那四千杆鸟铳是废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夜明》,方便以后阅读夜明第671章 兵部换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夜明第671章 兵部换人并对夜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