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帐之内,又响起淅淅索索的议论声。
蒙哥一死,和林必乱。
窝阔台汗死时如此,贵由汗死时也是如此。如今蒙哥汗一去,别说和林,连整个天下,都会为此而动荡。
但是,众人眼中的忽必烈,却依然沉稳如山,没有丝毫的惊惧与慌张。
这一副泰山崩于前而不为所动的气势,顿时让所有人为之叹服。
这,才是王者之霸气!
忽必烈则陷入沉思。
他考虑的,根本就不是蒙哥为什么会死的事情。早在半个多月之前,当他正式下令全军攻打鄂州时,他其实就已经知道了这消息。
现在,自己的异母弟末哥第一个派来信使,这是一种表态。只是不知道如今还在四川的蒙汉军队中,还有多少人会公开支持自己?
自己既然收到了已经半公开的消息,那么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也不会晚多少天。
会不会被他给抢了先机?
“王爷!”第一个出声的人,是郝经,“大军当归!否则必有倾覆之患。”
忽必烈脸现不豫之色。
撤军,势在必行,其实无须讨论。可是现在就大谈撤军,难免引发军心浮动,甚至蒙哥去世消息一旦扩散,很可能导致整支部队的崩溃。
郝经此人,眼力有,也总是能最迅速地看清事件的本质与重点,却偏偏总是不注意场合,总是毫无顾忌地谈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论。
这一点,让忽必烈感到极度的不适,却又不得不和颜以对。
“易经有云,惟圣人能知进退存亡,不偏不倚。王爷才智过人,刚毅果断,足以统御天下。然自出师以来,进而不退,臣下于真定、于曹、濮、蔡州等地,反复进言,今形势急迫,故再进狂言。
大汗驾崩,天下将乱。王爷理应遣使至各军统帅,相继退军,回归京师以处置皇位承继大事。如今大军于此,不当进而进、江不当渡而渡、城不当攻而攻,耽误时日,我军必疲。而川东敌军一旦回援,封锁江河,堵截我军,那时就是想撤军也无路可撤。
大汗驾崩,信息一旦扩散,我军必乱而敌军气势必盛,战机已去,胜不可求!
且阿里不哥若登基正位,传诏中原,行赦江北,那时王爷将何以自处?”
道理说的很明白通透。
忽必烈只能强摁着满心的不耐烦,问道:“郝先生以为,当如何撤军?”
两军混战,其实最麻烦的便是撤退。
一支大军,尤其是十万人的大军,在进攻或与敌正面对战时,保持如虹气势并不算太难。但是想在撤退时,还能保持顽强的军纪,保证大军在敌兵的追击之下撤而不溃,几无可能。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必是千古名将。
忽必烈虽然有自信可以控制住这支南征之军,但也没有觉得自己可以堪比千古名将。
战场之上,毕竟不是他最为擅长的所在。
“议和!”郝经昂然答道。
“留重兵截住江面,与宋议和,允其割让淮南、汉上及梓、夔两路,划定疆界,贡纳岁币。而后王爷可留下辎重,轻骑渡信,直抵燕都,以定中原。再遣一军迎回蒙哥大汗灵柩,接收皇帝宝玺,遣使召旭烈兀、阿里不哥、末哥及诸王驸马,会集于和林,为大行皇帝治丧,以得大义名份。
差官至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益都、南京府各地,以抚慰军民百姓。如此,天下可定!”
忽必烈微微颌首。
郝经此人,虽然让人觉得讨厌,但是这一系列安排,倒也滴水不漏。
只是,阿里不哥会听自己的吗?
旭烈兀会从西征途中回师吗?他回来了,是支持自己还是阿里不哥?
而最让忽必烈忌惮的,却是南京府!
赵权,若是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他会怎么做?也许自立,也许支持某个蒙古王公。忽必烈不清楚。
唯一能肯定的是,南京府一定不会支持的人,就是自己!
如果南京府与益都一旦结成盟友,将会是自己掌控天下的最大变数。
忽必烈沉稳的脸庞之下,是不断翻滚的思绪。
形势预判、兵力衡量、钱粮估算、分合定策……
兀良哈台!
这支依然在宋国中部苦战的部队,是忽必烈这次南征的主要目的之一。
跟随自己南征大理的十万蒙古精锐,就只剩下兀良哈台这一万多人。平定西南、苦战宋国,这是一支除了旭烈兀西征之外,最精锐的蒙古部队了!
也是比霸突鲁手下还要纯粹的一支蒙古人军队。
忽必烈舍不得放弃,也绝不能放弃。
一旦能将他们从宋国的泥淖中接回北撤,兀良哈台必将成为自己最为忠诚的蒙古军队。不仅如此,这支军队将会成为自己震慑漠北、获得漠北蒙古部族支持的最大依仗。
而想把这支军队接应北归,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攻打鄂州!
还打?
大多数部下与幕僚,都怔在了那。
郝经悲愤莫明,大声喊道:“王爷明鉴,必须即刻停止鄂州之战,迅速北归。否则,祸不久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