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大浪扑面而来,王隽毫无办法。
“可恶的妖风。”他诅咒道,提醒大家可能会落水。
竹筏翻了。
还好,这只是间歇而来的大浪。
大家都是会水的,水性都很好。只有靓仔差点,但他穿了救生衣,不会有危险。
而且,王隽多了一份心,没打算把竹筏驶远,就算游泳,坚持坚持也能游回去。
王隽水性好,顺手抓住了旁边的救生圈,竹筏倾覆后马上返身再次上了竹筏,并招呼大家一一游过来,把众人拉上了竹筏。
众人的桨都握在手中没有遗失。
原本晴朗的天,这时乌云翻滚起来,太阳慢慢不见了光辉,风却一阵紧似一阵。
这是风暴来临的前奏呢。
王隽望着一个个落汤鸡似的族人,心中有点歉疚。这种天气,本来就不该出海的。小小的竹筏,哪里经得住风浪?
这是自己的错。
不过真正的风暴还没有到来,现在回去就是。
王隽安慰大家:“这里离岸近,不会有危险。浪也不算大,刚才翻掉纯属意外,现在没事了,我们回去。”
他看见美琳上衣后背的绑带有点松,提醒她收拾一下。
大梁要上前帮助美琳,被她挡开,自己动手整理好了。
竹筏很大,想翻转回来几乎不可能。王隽于是跳进水里,把帆解下,用匕首割断绑住桅杆的绳索,把桅杆拆了,众人用桨把竹筏划了回去。
因为是顺风,划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下午开始下起了雨,风也相当的强劲,海上波涛汹涌。
王隽推测有台风在附近的海上掠过,影响了本地。
第二日上午,风雨都已经止住,王隽带人把竹筏重新修整好了,还把船舵装了上去。
雨过天晴。看看天气大好,下午王隽又要出海。
他笑着问众人,谁还敢随自己驾驶竹筏。
昨日翻船,大概会在心里留下阴影罢。
美琳首先应允前往。
“你不怕掉海里么?”王隽笑问,心里面很欣赏她的勇气。
“你不怕,我也不怕。”她一副无惧的模样。
浪平、大梁都说愿意出海。
“你呢?”王隽问靓仔。
靓仔犹豫道:“会不会出去很远的?”
王隽知道靓仔水性毕竟要差点,担心是正常的,便说道:“不会,就几里远。”
“那,我也去。”靓仔道。
于是,原班人马又出海了。
有了船舵,竹筏的方向控制便方便了。
这一次,王隽指挥众人驾竹筏往南,一路绕过遇到的礁石,来到了明珠城的海域。
事实上,从石灰山出发,转过海湾,就看见明珠城了,虽然还是有点距离。
——海上的视线,比陆上要好得多。
这样,在离开海岸约两里远的海上,王隽开辟了一条石灰山到明珠城的航线。
但是他在明珠城并没有登岸,而是掉转头,回石灰山去了。
一路上,自然又是轮流换岗的。
王隽觉得,这个大竹筏,三个人差不多就能控制了。
不过,驾驶竹筏可是技术活,需要反复训练的。
航线已经开通,海上运输线已经建成,王隽心里感到一阵轻松。
下面就是训练人员了。
还要积累航海经验。
当然,竹筏还要再进一步改良加固,不能竹筏一倾斜,货物就落水。
这项工作,留给靓仔几个了。
除了驾驶竹筏,王隽还要提高族人的游泳水平。在海上航行,游泳是求生的本领之一。
接下来的日子,王隽把美琳、浪平、大梁、靓仔、以及石灰山水性比较好的五六个人集中起来,开了个游泳提高班。
重点学习蛙泳、自由泳、以及仰泳。尤其以自由泳为主,因为自由泳速度最快。救人、捞物什么的,是讲究速度的。
这些人都熟悉水性,学得很快。两三天的时间,基本上都会了,后面是各自练习提高的事了。
这些人,今后会成为教练,教族人游泳。
航海方面,王隽最看好美琳和大梁。美琳不用说了,这丫头聪明。大梁的领悟能力也不错,关键是他和水有天然的亲和感,仿佛是大海的儿女。
——
这个时候,石灰窑做好了,迎来了试窑的时刻。
英子从明珠城专程赶了过来。
经过王隽改进的窑果然好用。由于可以不断地添加柴火,窑里的温度可以持续升高或者保持稳定。而且最底下的进风口和顶上的烟囱相配合,新风源源不断涌入,火烧得很旺。
窑的中部还设置了一个观察孔。抽出窑上其中的一块石头,可以观察窑里面的情况。
试窑之后,接下来烧出的石灰和陶罐都很成功。
对陶罐,王隽也提出了改进意见,那就是开口的边缘做一个翻边出来,到时候将两面刷了桐油的兽皮盖在陶罐上面,在翻边的下面扎紧,即使往陶罐上泼水,水也不得进去。
于此同时,明珠城的窑也已经做好,开始烧制红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