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五、鳌拜

作品:崇祯故事|作者:青滢|分类:历史|更新:2023-01-12 21:03:35|字数:11388字

“大汗,奴才……奴才……”李思忠顿时全身打起了哆索,嘴里呜咽有声,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两个带刀巴牙喇护军上前将他左右挟持,就要拖出帐外。

“大汗——”

英俄尔岱重重地一个叩首,抬头说道:“李谙达临危不惧,亲冒炮火,带领炮队迎敌而上,战至最后一人,此是奴才与全体将士之所共见,还请大汗明察!”

皇太极阴沉的目光盯向英俄尔岱,正欲训斥,一旁的蒙古土谢图汗奥巴也点头说道:“大汗,李思忠带炮队迎敌,我与英俄尔岱一同在前线,确曾亲眼所见。”

土谢图汗是科尔沁部落的首领,其实他与李思忠并没有什么交情,搭上话只不过是侧面强调自己与英俄尔岱同在前线作战而已。此时的蒙古诸部尚未完全归顺后金,只是一种服从和同盟的关系,虽然科尔沁部在昨日的作战中同样也是损兵折将,却不用跪地请罪,相反,皇太极还得对他们进行安抚。

望着奥巴圆墩墩的脸,皇太极心里不禁泛起一阵厌恶,这些蒙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跟随他破边征明,一路不敢攻城略地,乘火打劫抢东西却很积极,有些明朝的地方和城池,已经不战而降归顺他了的,他承诺不抢不杀,这些蒙古人偏偏大抢特抢,似乎感觉这样抢更安全,将来向大明更容易交代,他对此已是再三训斥,对方也是阳奉阴违,并无多少收敛。

而且奥巴这么干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天聪二年(1628)九月,他召集蒙古诸贝勒会兵攻打察哈尔部,奥巴就抗命不遵,不仅不来合兵作战,还自行率军趁机劫掠,事后他写信历数其十大罪过,奥巴才亲自来了一趟盛京,向他赔罪了事。

“昨日城外遇敌之战,城内防守之战,我们蒙古儿郎死伤一千多人,大伤元气了,唉!”奥巴叹气继续说道。

城外与李孝部队的遭遇战是他自找的,怨不到皇太极头上,这次入塞侵明,蒙古人原本一般是不主动攻击明军的,昨日出塞途中与李孝狭路相逢,一方面以为对方是来阻击的,另一方面也是看到李孝这支部队兵疲马弱,想在出塞前再轻松收割一把,便跟对方干上了,结果却被杨铭赶过来狠狠教训了。

至于遵化城内的巷战,那是被岳托顶在前面当炮灰,混战之中又死伤了好几百人,这个苦一定要向皇太极索诉。

“损失的那些人畜财物倒也罢了,只是可惜了索诺木这孩子,唉!”

皇太极一惊,问道:“索诺木怎么了?”

“昨夜从遵化撤退时,索诺木这孩子掉了队,没能及时出城,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索木诺家族和努尔哈赤家族通婚联姻密切,有这层关系在,皇太极不能不闻不问。

“科尔沁部此番随朕入塞,劳绩卓着,昨日作战受损,朕心甚为疼惜。我军在永平的掳获不少,土谢图汗可取一半带回,回去之后多给索诺木家一些补偿。”

“如此便多谢大汗天恩了。”

土谢图汗向皇太极躬身致意,虽说后金军前期的掳获大多已经运出塞外,但此时皇太极率领八旗主力从永平回师,携带的人畜财物数量亦颇可观,能分取一半也可以勉强弥补昨日的损失了。至于那索诺木,死了就死了,他们家族与皇太极关系密切,多死几个对自己未必不是好事。

料理完遵化逃回的一众残兵败将之事,皇太极面色阴沉,漠然踱出帐外,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前方的三屯营城笼罩在暮色之中,四门紧闭,城墙上守军的身影朦胧晃动。

去年十一月初二,后金军攻克遵化,初六日三屯营副将朱来同携带家卷和亲信弃城而逃,而总兵朱国彦是当年四月才上任的,根基虚浮,对此无可奈何,便在大街张榜公布逃跑人员的名单,批判他们不忠不义的渎职行为,又将自己的毕生积蓄五百多两银子和衣物器具全部分给缺饷已久的士兵,激励他们忠勇抗敌。结果士兵们仍是向后金军开门迎降了,眼看大势已去,朱国彦在墙壁上写了两行大字,一行是朱国彦尽忠,一行是妻张氏殉节,然后夫妻二人朝北京方向叩首,双双自缢而死。

实则此次己己之变,后金军一路经过的城堡,很多都是这样不战而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崇祯初年的汰兵核饷政策所致。九边之兵,原本管理就比较混乱,一方面欠饷严重,另一方面又冗员充斥,崇祯继位之后下大气力对此加以整顿,就以与己己之变关系密切的蓟密永三协为例,原本有兵10万6千员额,每年军费本折(本色指粮草,折色指银饷)91万两银子,崇祯下旨裁减3万多人,军费降至75万两。

吃空饷自古有之,查空饷也是老生常谈,但空饷查出来,以前吃了的就吃了,今后停发就行了。如果能确定责任人,给予必要的惩处,甚至抄家没产弥补损失,那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不能要求基层整体扣还,有经验的管理者都不会这么干,但崇祯偏偏就认真了,不仅停掉了当年裁减兵员的粮饷,上一年多发的也要扣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崇祯故事》,方便以后阅读崇祯故事一〇五、鳌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崇祯故事一〇五、鳌拜并对崇祯故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