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没有立即答应,“这事,我得问问我爷爷,而且我很快要去北大报道的,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
招生办主任点头,“嗯,这是应该的,你先问苏校长,如果不放心的话,咱们可以先从一中开始。”
苏德章怎么说也当过副局长的人,属于他的领导,必要的尊重还是要给,要是苏亦不愿意或者苏德章不愿意,他一个招生办主任再怎么使劲都没用。
实际上,老爷子就在院子跟教育局的副局长在聊天呢。
得知这事之后,就当场拍板,“我们一中来安排吧,到时候,就让苏亦做一场学习心得报告就行。”
事情到了这一步,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老爷子只给苏亦一天的准备时间,就赶在周五下午给他在一中的风采堂安排学习心得报告会。
风采堂是北宋名臣余靖的后裔的家族堂号,而一中的风采堂原是余氏族人将建于明末、祭祀余靖的“余忠襄公祠”旧祠堂拆了重建而成的。
由台山荻海(现属开平)人余清江设计,民国23年(1934年)奠基,民国26年竣工。
用砖、石、混凝土仿古构造,歇山顶,重檐。
歇山顶是古代建筑最为常见的屋顶样式之一,分为单檐跟重檐两种,而重檐歇山顶如果没有概念的话参考天安门便可。
在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重檐歇山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只不过后来礼制崩坏,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但放在古代,重檐歇山顶依旧是高贵的象征。
风采堂现在是一中的图书馆,平面结构为12柱,平面结构为12柱,进深3间。总面积为352平方米。
还别说,面积挺大的。
然而,等苏亦做报告的时候,发现地方还是有点太小了。
因为计划有变,原本只是安排毕业班的学生来听报告,变成了整个高中部。
后来,几乎变成了全校。
因为初中部老师也想去看,他们的理由很充分,苏亦是初中毕业就考研的,初中生也可以听,万一听了报告以后可以再来一个呢,就赚大发了。
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小,但谁也不敢笃定就没有。
最后闹到了校长办公室,苏德章也没法子,只好同意,毕竟是自家孙子的报告,人数当然多多益善,场面当然是越大越好,唯一的前提是苏亦不会怯场,然而,以苏德章对自己孙子的了解,这种场面还太小了。
所以,苏德章早就做好预案,报告现场从风采堂转移到旁边的新会书院。
这个时候,书院还属于一中的校舍,并没有被拆分出去。
跟风采堂一样,书院一开始并不是学堂,书院的前身是县衙所在地,民国初年,袁世凯为了筹集军费,要求各地变卖公产,时任新会县知事便以县衙破旧为借口公开拍卖,然后开平的余姓大族就打算投标了,因为风采堂也是余姓后人的宗祠。
一个外地人过来投标,新会本地人当然不肯,于是,有识之士筹钱投标,不能便宜外地人,才把县衙拍下来,决定兴建书院,为新会培养人才,惠及各乡子弟。
于是,苏亦的今天这场学习心得报告会就从新会书院开始讲起。
他坐在场上,环绕四周之后,问,“在场的诸位,知道咱们新会书院前身是叫什么吗?”
“阖邑书院。”
台下众人答。
显然,大家对书院的历史并不陌生。
“那么大家知道书院是什么建成的吗?”
“1918年动工,1927年建成。”
这一点,台下的学生并不陌生。
实际上,苏亦他们入学第一课就是由校长讲新会一中的历史,这些确实不会忘。
书院一开始就是又各氏族出资合建,所以一开始院曾供奉全县94个姓氏的3721个神位,所以一开始也被称为百姓祠。
只不过后来因故,被清空了,毕竟这玩意属于封建残余。
因为新会为侨乡,书院也不像传统的书院建筑,而是采用了木石砖瓦结构的晚清岭南祠堂风格建筑,而且,还是由着名的华侨建筑师林护设计的,林护其人也是挺有才华的,曾经设计了广州沙面万国银行和梧州中山纪念堂,林护虽然没有吕彦直出名,但作品还是不少,而且在新会却是大名人。
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融入了大量的西洋风格,其规模在岭南仅次于广州陈家祠。
建筑面积比风采堂大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报告会会被挪到这边的缘故。
关于苏亦的几个问题,大家都可以答出来,然后苏亦又问,“那么有谁知道,新会书院这几个字是谁提的吗?”
这一下子就把众人给问哑火了。
苏亦也不为难大家,给他们答案,“是广州光孝寺的原主持铁禅大师题词的,这一点,书院内就有些介绍,结果大家却疏忽了。这样一来,老师的作用性就体现出来了。就好像考试一样,有了老师引导,我们才不会一头雾水,如果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则事半功倍,比自学效率高太多了。所以,诸位要珍惜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机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