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二十四史”苏亦是熟悉的,或者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大家看的二十四史版本,差不多就是这个版。
可以说这是国家级的图书工程。
这套书有多厉害?
用百度百科的词条:点校本“二十四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弄这样的出版工程?
其实,苏亦对这段历史也模糊。
但,二十四史他看过不少的版本,对于普通人来说,点校本二十四史无疑是最容易阅读的。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并非没有缺点,所以才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所以,这些书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标点符号。要没这版本,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二十四史,好吧,就算有标点符号,要是没有译本,普通人也看不懂。
不过苏亦听到范长流这项工程,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王利器跟邓广铭先生除了早年间的情谊,73年代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段共事经历。
难怪,可以把对方挖过来北大开课。
当然,王利器最为出名的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两千万富翁”的名号。
因为后来他整理古籍将近两千万字,大有成就。社会上“万元户”兴起的时候,他被人们称为“两千万富翁”。
能够有这样一个称号,可想而知,王利器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有多深厚。
北大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个先生来开设《古文选读》,何其之幸。
只不过这种幸福,对于当下的北大历史系学生来说,还未能感知罢了。
因为古文,对于刚入学的历史系新生来说,太枯燥了。
甚至大部分学生都是读不懂的。
所以面对这帮子愁眉苦脸的家伙,苏亦也算是找回一点点自信。
之前在蔡美彪《辽金元史》的课堂上,他也被打击得不要不要的。
相比较之下,他对文献的阅读能力就比台下的大部分历史系学生都要强。
这种强,是能够很明显感受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邓广铭先生对王利器是重视的。
然而,这位“两千万富翁”的调入一直没有进展。
原因很简单,出版社那边也不想放人。
王利器的学问之大,出版社的领导要不是瞎子,肯定早有耳闻。
另外一个商调王仲荦,他是章太炎的弟子,也是邓先生在中华书局整理“二十四史”的同伴,上个世纪50年代,有过一本有名的杂志《文史哲》,他是三位创办者之一。
邓先生看中了这位王先生,遂由北大人事部门出面三次去函商调,王仲荦本人很客气,只说:“山大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了”
不仅如此,山大的人事部门很有意思,他们并不打官腔,也没有委婉的拒绝,而是直接给北大历史系发函说,“我们山大想调你们北大历史系的邓广铭过来,不知可否?”
这样一来,事情就好玩了。
邓主任本来决意调王,不想反遭此一回幽默,此后调王仲荦的事绝口不再提起。
显然,这个年代山大的底气还是很足的,在人文社科方面跟北大相比较并没有逊色多少。
实际上,王仲荦的名头太大了。
而且,对方从1947年起任职于山东大学,还当过山大历史系主任,是山大“文史见长”学术特色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历史学科的代表性学者。
就连苏亦这样的半吊子,前世都翻看过对方的《魏晋南北朝史》以及《隋唐五代史》。
相比较山大的高效率,山西的节奏好像比北京慢一点,因为邓广铭想调任的第三位王先生就是——王永兴。
58年的时候,王永兴调入山西教师进修学院任职。北大历史系商调第三位王永兴的函件一去,山西教师进修学院表示同意。
可调人的手续办起来相当繁杂,按照常规要耗费很多时日。在办理后续事务的过程中,一来二去,问题就出现了。
办到山西教育厅一层,卡住了。
原因也很简单,山西师修学院不知道王永兴的厉害,教育厅的相关领导会不知道吗?就算不知道,等北大兴师动众去调人的时候,山西那边想不知道都难了。
所以,王永兴的分量,到这个时候,山西慢慢掂了出来,这样一来,山西就不放人了。
眼看到手的鸭子就要飞走,这下急坏了邓广铭。
不过最后,王永兴还是顺利被调任到北大历史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