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敦煌本吐蕃文书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8-07 01:30:57|字数:8280字

黄妘萍恍然,也哭笑不得。

当然,她也充满羡慕,“苏亦这小子学习的劲头很猛啊,这才入学多久啊,就开始钻研法语了。”

许婉韵笑,“他不仅钻研法语,他连梵语都想钻研,前段时间就没少去东语系蹭课,这小子,似乎要跟语言较上劲了。”

这个时候,还在停课的时候,马世昌也忍不住加入交谈的队伍,“外语对于我们考古人来说,好处还是很多的,要是未来要出国交流的机会,苏亦应该会是在我们五人之中脱颖而出。”

这个时候,姚华山也忍不住了,“这点,确实如此,这小子在语言方面的天赋非常不错,英语就不说了,现在法语也会了,日语也不错。后面真的把梵语以及藏语都学完了,对于敦煌文书的阅读,他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了。”

黄妘萍恍然,“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啊。”

姚华山笑,“不然,好端端的,王永兴先生为什么会让他当敦煌学的助教,他要一点本事都没有,谁搭理他。”

黄妘萍点了点头,“也对,就你们四人,王先生偏偏挑中他了。”

说着,她又问,“苏亦这小子,怎么突然研究上敦煌学,要论对敦煌学的熟悉程度,应该是老马你才对啊?”

马世昌摇头,“我不行,我上限有限,我太局限于汉文佛经了,其他语言的佛经,反而看的很费力。而且,苏亦似乎对敦煌学术史更加了解,他在课堂上讲述的这些东西,很多我都是一知半解的,我甚至不知道于道泉先生的这些经历,这小子却如数家珍,所以,如果这节课让我来讲的话,我是讲不好的。”

这个时候,许婉韵突然说,“其实,王永兴先生也打马师兄的注意,但宿先生肯定不会放人。王永兴先生需要助手,宿先生也需要助手啊,就我们四人,没有人比马师兄更加合适了,就算苏亦这小子也不行。”

姚华山又只能点头了。

他在四人之中,并不是最为突出的存在,论天赋,他比不上苏亦,要论经验他也比不上马世昌。

至于跟许婉韵相比较,他也有劣势,这个劣势就是性别劣势。

考古专业也是需要女性考古从业人员的。

这方面,许婉韵这个独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他们四人之中,姚华山的存在感是极低的。

有时候,姚华山很羡慕黄妘萍,因为她也是独苗,他们五人之中,就只有黄妘萍跳出佛教考古的方向,去跟随吕遵锷先生学习旧石器考古。

从这个方面来说,要是北大考古专业他俩之间注定要留一个人的话,黄妘萍比他更加有优势,因为这旧石器考古方面,黄妘萍就是独苗。

而姚华山之所以跳出来西安的圈子没有选择西北大学,而是跑过来北大读考古研究生,他目的就是留下来。

留在首都,留在北大。

然而,从这点来说,他是落后的。

不说马世昌这个大师兄,就连苏亦,他都不如。

所以望着台上侃侃而谈的苏亦,姚华山充满了沮丧感。

看着他突然沉默下来。

黄妘萍也不在问话了。

苏亦在语言方面的掌握,走在他们四人的前面,这点是公认的,就算想否认也没有办法。

而且,他讲述的敦煌学术史,也挺有意思的。

尤其是讲述着于道泉先生跟《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也都蛮有意思。

实际上,苏亦对于这本书的讲述,也不仅仅是写一个法文名字那么简单。

他也讲述这本书的翻译情况。

“这本书目前是没有出版的,因为他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根据我的了解,这本书目前还是由于道泉先生的学生王尧先生在翻译。”

跟于道泉一样,王尧也是国内有名的藏学大家,而且,都是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这本书,是由两人合作翻译的。

除了王尧之外,还有陈践,也叫陈践践。

上个世纪70年代,王尧先生将该书拉丁转写的藏文还原为藏文并初译。77年的时候,他找到陈践合作,修订并附词语注释。

这书太难了。

前世,苏亦不懂藏文。

对于这书,局限于了解。

就是在图书馆书库的时候,翻翻而已。写的是啥,完全就是看不懂。

至于原版,苏亦倒是看过了,前几天在北大图书馆看的。当年于道泉先生返回北大教书的时候,就给北大留下这书的外文原版。

苏亦今天也带来了。

他这个做法是跟金克木先生学的,之前去东语系蹭课,金克木也没有拿教材,只拿着粉笔跟教具,他的教具就是文献书籍。

苏亦觉得这个方式不错,就拿了从图书馆把这本书借阅出来。

其实这个时候,国内并没有专门的博物馆来保存东西,大部分的好东西都是放在图书馆里面。

就好像广美,前世,美术馆没有成立的时候,不少关山月先生的画作都存放在图书馆之中,结果,当年他们的图书馆馆长监守自盗,临摹这些画作然后拿来调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15章 敦煌本吐蕃文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15章 敦煌本吐蕃文书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