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书籍中则简称为中瑞考察团。
在中国考古史之中,这次西北科考团是极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而,斯文·赫定跟安特生一样,都是瑞典人,都是中国现代考古避不开的人。
不管什么教材。
一旦写到考古史部分,都会有这两位爷的存在,如果是文物学教材的话,斯坦因伯希和王道士都榜上有名。
想不讲都难。
不管是从哪里获取的知识,知道就行。
也免得苏亦继续跑题,花费大量的口舌去做相关介绍。
如果一个故事里面,总是大家不熟知的人物,那么这个故事讲述下去就不容易了。
“安特生他们,除了灰咀坬遗址以及辛店遗址意外,后又在洮河西岸的今广河发现并发掘了齐家遗址。”
不出意外,苏亦又需要解释什么是齐家文化。
这种解释,并没有结束。
因为安特生接下来,发现的遗址还挺多的。
“不久,安特生的助手们又发现和发掘了马家窑遗址。”
又是一个苏亦熟悉而同学们陌生的遗址。
没法子,只好又他继续介绍。
“1924年6月26日安特生由助手庄某作向导,发现了洮河西岸今广河县的半山遗存。”
“此后,他们在边家沟发现没经今人盗掘的半山期墓葬一座,并进行了发掘。”
“也是在夏天,他们又发现了寺洼文化的遗存。”
听到这里,这些学生都扛不住了。
“怎么那么多啊?咱们国内甘青地区的遗址,是不是都被安特生一行扫光了啊?”
苏亦笑,“这还没完呢,不仅安特生发现不少遗址,就连安特生的助手白万玉白老都在甘南的礼县天水县境内也采集到一些彩陶片和玉器,安氏认为属于仰韶文化的一部分。”
“白万玉,白老,大家总该认识了吧?”
“认识!”
“太认识了!”
“不可能不认识啊!”
“之前一直有传闻白老当过安特生的助手,没有想到这是真事。”
“小师兄,你总算把这段辛秘给透露出来了。”
终于说到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了,而且还是跟北大关系密切的人物。
毕竟五十年代白老还来过北大讲课呢。
苏亦哭笑不得,“白老早年间当过安特生的助手,这点大家都知道,不算啥辛秘吧。”
“没有啊,小师兄你要是不说,我们就不知道啊!”
“起开,刚才还你说传闻白老是安特生的助手呢,我没聋,都听到了。”
众人哄笑。
这种玩闹的课堂气氛,一点都不严肃,一点都不合严先生的课堂主旋律氛围。
让大家意外的是,严先生却没有制止。
白万玉老爷子,大家确实很熟悉。
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来过北大教书,还因为他是定陵发掘队的副队长,全程参与定陵的发掘。
如果是沈明或者白槿他们这里,说不定都会尖叫起来。
还嚷嚷着让苏亦继续跟他们讲定陵发掘的故事了。
说完白老,安特生在甘青地区的考古之旅,总算结束了。
他刚说完,台下就学生笑了,“安特生发掘那么多遗址,小师兄你咋就记得那么清楚啊?”
苏亦笑,“因为书本上都有啊!”
噗嗤!
课堂一阵哄笑。
问话的家伙也不脸红,“笑啥笑,书本上那么多东西,要是给你们看,你们记得住吗?”
还别说,不一定就知道,没做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张口就来,要知道现在的苏亦完全就是脱稿讲课。
这个家伙振振有词,说完,又忍不住问,“小师兄,能告诉我,是哪一本书吗?”
众人又一阵哄笑。
苏亦知道这家伙,跟某谐星同名——王讯。
估计人如其名,身上都有着一股诙谐气质。
酷爱搞怪耍贫嘴。
然而,不要小看这货,1978年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1988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考古界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苏亦之所以认识他,那是因为这位仁兄,极为热衷于泡网络论坛,在北大未名BBS,绝对是大名人。
因爱恶搞爱耍贫成为网红。
因一段名为“考古学家是这样吃鸡”的视频和数张把骨架重组还敬礼鞠躬的照片而再次走红。
就是这位仁兄吃鸡了,直接用鸡骨头拼凑成为“人骨”还用虾片点缀周边,然后鞠躬拍照。
这事,苏亦读书的时候,都成新闻头条了。
对于这喜欢耍贫嘴的家伙,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搭理他。
然而,不行。
因为这是课堂。
苏亦不陪他耍贫嘴,但他的问题还是要回答的,“安特生写了一本书《甘肃考古记》,中文版是由乐森璕先生翻译。”
苏亦又习惯性问一句,“乐森璕先生是谁知道吧?”
众人摇头。
就连王讯也在摇头。
苏亦乐了,“咱们北大的地质学系的现任系主任,你们这帮家伙以后去地质学系,可要小心点了,不然会挨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