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看过《西安半坡》这本发掘报告。
也了解过当年那一段的发掘的相关历史。
因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遗址博物馆就是在半坡建成的,他之前在河宕遗址实习,为了推动河宕遗址建立广东瓷都博物馆,可没少查半坡遗址博物馆的资料。
当年,高铭先生他们这一届学生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去西安实习。上面的前几届,都是在洛阳,比如着名的洛阳烧沟汉墓发掘就有不少北大学生的身影。
当时,北大的学生到西安以后,是入住中科院西北分院当中,因为,当年西安考古所还没成立,只有西北分院。
其实,当年中科院西安分院也没正式成立,只有中科院西北分院筹委会西安办事处。
之所以只剩办事处,那是因为1956年4月西北分院筹委会迁往兰州,西北分院筹委会搬迁兰州的同时,在西安建国路仁爱巷7号设立了中科院西北分院筹委会西安办事处,编制20人,实际人数13人,规格为地师级,负责人为梁得柱。
这些都是中科院西安分院的历史。
之所以介绍这些,那是因为后来的西安考古所就是在西安分院的下属机构。
仁爱巷是一个好地方,邻近张学良公馆。
1956年九月,北大考古专业的一帮学生就从北京出发前往西安。
那年九月份,昔年阴雨连绵,工地无法开工。
石兴邦先生带着一帮北大的学生在西安到处参观。
西安城内的历史古迹,几乎都逛了一个遍。
钟楼、鼓楼、碑林、城外的大雁塔、小雁塔、阿房宫以及秦始皇陵和华清池,这些西安的名胜古迹,当年高铭先生他们都逛了遍。
因为是九月份下旬到的西安,很快就撞到国庆节了。
石兴邦先生便安排同学们在新城广场以东的马路边看热闹。
这段经历,让苏亦极为羡慕。就算是他也没机会把西安这些地方都逛完。
当年,北大学生住在西北分院还发生一件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大事。
因为当年正在上演老舍先生的剧作《西望长安》,描写的是五十年代的一个真骗子,骗身份,骗荣誉,骗飞机票,骗生活补助费,欺骗组织,欺骗群众,骗了三年,最后,终于被抓起来了。
这么说,有点太多干巴巴。
其实这部话剧,葛大爷也曾经演过。
他饰演的一瘸一拐的栗晚成,自称曾经当过团参谋长,并亲自参加淮海战役,与敌人打白刃战,导致左腿受伤、脖子里还残留一颗子弹,被誉以“英雄”称号,担任安康民政科科员,随后被派入西北干训班学习农业技术。
曾在安康担任民政科科员的栗晚成,混进西北干训班一个多月后,就用抗美援朝英雄的谎言,让其他成员对他佩服不已并为他举行热烈欢送会。
一崇拜者还特意为他制作一根上好的桃木棍,方便他行走。
事实上,栗晚成并未参加抗美援朝,而是想以此获得“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中南农林部所有人都知道栗晚成与两位美国兵打白刃战的英雄事迹,尤其是玉晴。漂亮的玉晴从小崇拜英雄,并立志要嫁给英雄,因此对栗晚成的经历崇拜不已,并心生爱慕。
她相信栗晚成说的每一句话,并相信他还会做更伟大的英雄。
栗晚成以看望旧识农林所杨主任为名,从兰州转往西安,殊不知公安处已经开始怀疑并调查他的底细。
经过农林处林处长、曾经的干训班成员、北京小护士等人的指证,以及档案资料的调查,公安处唐处长引蛇出洞,将栗晚成的骗局在众人面前曝光,让栗晚成乖乖承认“冒充英雄”的罪名。
葛大爷版本的《西望长安》完全就是一部荒诞喜剧。
那么好端端的,高铭先生为什么会提及这部话剧。
其实是有原因的。
因为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曾经多次骗取西北分院的办公室梁得柱的信任,可谓是屡屡受骗,还不自知。
这部话剧,让梁主任在西安极为出名。
在北大一众学生的记忆之中,也极为深刻。
国庆以后,天气开始晴朗。
同学们才逐渐转移到半坡,分散住在当地一个叫堡子村的村民家中。
明明是半坡遗址,北大的学生们为住在堡子村而不是半坡村之中,那是因为整个半坡遗址紧邻堡子村,相反距离半坡村稍微有点远。
可为什么最终这个遗址会被命名为半坡遗址,而非堡子遗址。
这就是石兴邦先生的选择了。
估计是石先生觉得“半坡”两个字较为典雅,苏亦才命名为“半坡遗址”。
那么堡子遗址就很土吗?
也不见得。
但这些命名就是在于发掘者的一念之差。
对于苏亦他们这些后辈来说,肯定是觉得半坡遗址亲切,也会觉得半坡这个名字很好听,很典雅。
因为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从接触到半坡遗址,就以半坡命名,就好比仰韶遗址,听了那么多年,你要是改成另外一个名字,就非常不习惯,而且极为别捏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