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的发掘,不仅仅是命名方式,由石兴邦命名,半坡遗址的发掘方式也充满时代特色。
因为半坡遗址发掘是大面积的揭露的,就是探方连成一大片的发掘,也是中国第一次连成片的大面积揭露。
在次之前,殷墟的发掘还是用用探沟式的,而且当年殷墟发掘的时候,也并没有怼一次遗址进行全面揭露,都是从遗址做局部揭露。
那么半坡遗址为啥弄一个大面积揭露?
主要跟时代有关系。
因为当时完全就是借鉴苏联的发掘经验来进行遗址发掘的,当年,石先生主持遗址发掘的时候,案头还曾经放着苏联女考古学帕谢克发掘特黎波里遗址的报告,好多地方都模仿特黎波里的发掘的经验。
新闻还报道,半坡遗址的发掘就是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第一次进行全面揭露。
发掘都模仿苏联经验,是不是说明石兴邦的田野技术不行?
并非如此,能够独立主持这样一个大型遗址的发掘,石先生的田野技术自然没话说。
他考古所培养的中青代代表人物。
当年,辉县发掘,石先生跟安先生,还有王仲殊以及王伯洪四位年轻人,在编写报告的时候,梁思永指导安志敏,夏鼐指导王仲殊,郭宝钧指导王伯洪,苏秉琦指导石兴邦。
这四人之中,王伯洪是商周考古专家,并于1955年担任考古所丰镐考古队首任队长,负责西周都邑丰镐遗址的发掘工作;安志敏是着名的史前考古和商周考古专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郑州二里岗、陕县庙底沟和洛阳中州路等着名遗址的发掘工作;王仲殊则成长为汉代考古权威,并继夏鼐先生之后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而石兴邦后来回到陕西,主持发掘了着名的半坡遗址,并长期担任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主导了陕西的考古工作。
甚至,有种说法,当时辉县的发掘就是为锻炼这四位年轻人的田野发掘技术的,这种考古所重要培养的中青代,田野技术怎么可能差。
要在西安考古系统混,都离不开石先生的影响。
前世,苏亦曾经看过石兴邦先生口述着作《石兴邦:叩访远古的村庄》这是石兴邦先生唯一的口述着作。
这本书几乎记录了石先生关于考古事业一生的重要事件,想要了解石先生,这本书就是最好的选择。
半坡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发掘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半坡遗址还弄出了国内第一个遗址博物馆。
之所以那么轰动,那就是因为北大的学生参与发掘的时候,一位叫王世民的学生曾经提议在发掘工地上举办一次成果展览。
这次,展览可谓是轰动一时。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到了后面陈总跟胡总都亲自到半坡视察。1956年,陈总视察发掘工作并批示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名为“陕西博物馆半坡村分馆”。
这个博物馆,可以说开创了中国遗址博物馆的先河。
半坡遗址的发掘过程之中开创了太多的第一次了。
然而,要说半坡有什么不足,就是撞上这个年代了。到了后半部分,发掘队的负责人已经不是石兴邦先生了,石先生的话语权被剥夺了。
弄到后面,都跟大*进扯上关系。考古遗址发掘,跟时代特色扯上关系,还弄出一个中国特色发掘方式,探方还要越大越好,到了后面变成外行来主导发掘。
领导人换了好几拨。
发掘的时间跨度太久。
导致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质量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太好,那么好的遗址,发掘过程之中,状况百出,发掘报告编写过程之中不少出土物跟资料都遗失,造成极大的遗憾。
这也是为什么高铭先生不想太过深入聊半坡遗址实习的细节。
高铭先生关于半坡实习的故事,并没有说完,他只是说了曾经在半坡过春节,其中,经理过什么细节,高先生并没有深入。
但,整个过程高铭先生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有的。
俞先生还特意跟他们分享当年在半坡遗址上关于高铭先生的故事。
半坡遗址发掘时候,其中一个炊事员就是考古所发掘队长期雇佣的一个大师傅,他的厨艺非常高,早年曾经在安阳袁家花园和史语所发掘团掌勺,解放后考古所辉县等发掘期间也都讲他请过来掌勺。
为什么特意强调这位厉害的王师傅呢?
因为发掘队还有另外一个厨艺极差的师傅。平时他都不掌勺,只是负责打下手,恰好元旦聚餐,厨艺高的大师傅已经回家了。
结果,大家都不让另外一位师傅做饭,而是让高铭先生亲自掌勺。
然后高铭先生亲自做了两三桌极为丰盛的晚餐。
也因为这事,大家的师生都直到高铭先生厨艺很好。
因此这一次,苏亦他们仨登门拜访的时候,做饭的并没有高铭先生的妻子,而是高铭先生亲自下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