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前世,这东西已经重修做了整修,还弄了一大堆配套青砖,把坑坑洼洼的地面都被填平了。
相比较前世,现在的状况有点糟糕。
大家都很疑惑,好端端的,燕大怎么会有这样一个陵墓祭器。
实话实说,苏亦也不知道。
不过燕园里面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挺正常的。
毕竟这里一开始就是教会大学。
给前面的几个石碑拍完照,未名湖西岸的文物基本就处理完毕。
接下来朝着北岸进发。
未名湖北岸有啥?
当然是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一开始德才均备四斋就是用来当男生宿舍用的,而静园六园就是燕大的女生宿舍。
因此,德才均备四斋,到后世,基本上也都被叫做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红四楼,这四间院子再北岸都很出名。
至于体斋跟健斋,则分别叫湖滨楼以及平津楼,为啥叫两个名字,苏亦就有些搞不懂了。
跟前面的四个院子不一样,体斋跟健斋则是当年的燕大的年轻单身教职工宿舍。
北大搬入燕园以后,这两斋也都是兼职工宿舍,只不过不区分年轻单身而已,当年,苏秉琦先生就曾经住在这里。
此外,还有1952年建成的全斋。
燕大建校之处,墨菲设计不少建筑物,不过因为经费有限,终究未能实现,北大迁入以后,在墨菲设计图的原有基础上,补充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
全斋就是其中一间。
这部分,主要是建筑物。
因为协会的名字号称古建保护协会,因此,在古建方面,苏亦讲的比较多。
这些建筑物,每组的两斋之间都有一栋狭长的的东西走向的仿明清式建筑,将两斋连接在一起,形成品字结构,两组品字结构形成两个小院。
因此,对比于作为女生宿舍的静园六院,德才均备四斋的建筑及其所夹庭院的设计风格都更为雄浑有力、开阔豪迈,很复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苏亦说完这部分的时候,一帮男生就一脸羡慕,“要是我们也能住在这里,多好啊。”
“对啊,羡慕当年燕大的男生。”
“哪里像我们现在,六个人挤一间房子。”
在这样的校园,这样的宿舍入住,确实充满诗情画意。
大家也只是感慨而已。
现在的北大住宿条件,其实不差了。
因为这些宿舍楼,都是五十年代兴建的,也才二十多年,算不上多么的老旧,作为学生宿舍,绝对够用。
这是过去燕大一代人的记忆。
现在都已经成为传说了。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我在北大学考古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