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第三厅舍一样,1970年的时候,整栋楼都加盖一层,而原来第五层部分的硬山式坡屋顶旋转成了四十五度,硬山顶也变成歇山顶,甚至屋顶的琉璃瓦也变成绿色的,甚至还在其里面上雕刻浮雕图案作为装饰,风格改变不小。
苏亦对比原来的旧式图片,加盖后的建筑,好像变丑了。
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吴镇武也是这么觉得,主要还是没有那么协调。
紧接着,俩人才离开医科大,去附近的伪满综合法衙。
这栋楼很有特点。
跟之前的大楼都不一样,他是由建筑师牧野正巳设计的,对方长时间呆在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了解,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也融入了自己的理念,使得建筑呈现出来不同于欧美殖民中国时所建造的法衙建筑。
苏亦他们两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也都忍不住感慨,伪综合法衙环境确实很好,高墙耸立,绿树环抱。
大楼正中塔式楼顶,嵌以紫色琉璃瓦,而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外表呈圆角曲线形,完全不同于之前方方正正的建筑主体。
一个医院,有这样的环境,确实不多见。
嗯,没有错,现在的伪满综合法衙就是一家军医院。
兜了一圈,终于把伪满八部的大楼,一网打尽,两人也累得够呛。
但,资料还没有收集完,他俩只能顺着自由大路去寻找第十一厅舍(东师附中)。
解放后,作为东师的前身东北大学接受了伪满洲国兴农部,后来也就称为东师附中的校舍。
建筑不高,就两层,坐南朝北,为硬山顶两层建筑,平面呈“弓”字形,九十年代的时候被拆除,然后在原址上重建了五层楼,不过为了保持特色,下面的两层为模仿原建筑外立面式样,也算是没有遗忘历史。
第十二厅舍是伪满蒙政部所在地,1935年建成后迁入,位于斯大林大街,就在第三厅舍隔壁,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整栋建筑两面临街,平面呈“L”型,屋顶为四坡顶,主入口有4根巨柱式的方形壁柱,屋顶设有一座方形塔楼。
1937年5月,蒙政部被撤销后,该大楼由伪满营缮需品局、内务局、水利电气建设局等部门使用。
解放后,这里成为长春人大、市政协的所在地。直到1994年,旧楼爆破拆除,再然后就变成联通大楼,那时,旧址连影子都不存在了。
可以说,兜了一圈,由回到斯大林大街,这还没完。
伪满八部,还有文教部、外交部所在地没弄呢。
只能马不停蹄,继续干。
至于第十三厅舍旧址——伪满开拓总局(今吉林省吉剧院所在地),位于今自由大路与牡丹街交会处,三层楼,实际上,它就是跟第十一厅舍的师大附中隔街相望,现在还没有完全修缮,有些破旧,远没有后世的崭新。
最后的是第十四厅舍——祭祀府。于1941年动工,1942年竣工,是伪满建设的最后一栋办公建筑。
这栋楼,后世存在感极低,鲜为人知,实际上,它旧址就在吉大新民校区。
只不过八十年代被拆除了,所以,大家都不怎么注意。
之前在医科大校区内,苏亦也好不容易才找到它。
至此,当年伪满洲国政府曾修建过14座办公楼,被苏亦一一清理出来了。
等回去整理资料,再跑一趟市图书馆以及档案馆,一篇质量还不错的论文,就可以水出来了。
不过作为强迫症患者,伪满中央银行旧址、伪满外交部旧址、伪满文教部旧址等建筑,也都被他一个不留的全部打卡。
这些地方,也都是在新民街区周边,也不需要跑太远。
瞎逛了一圈以后,苏亦也只能感慨,这个年代的长春,确实一个宝藏城市,经济活跃,没有后世的低迷,城市充满朝气。
逛了一圈,资料收集地越多,苏亦就越发现一个问题。
自1932年到1936年为止的四年时间里,就设计而言,“满洲式”建筑形式经历了从初期走向成熟的“满洲式”建筑形式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形式相比,有着明晰的发生、发展的轨迹以及明确的政治意图。
简单来说,建筑风格主要是以政治为导向的。
并非完全从艺术出发。
而且通过苏亦对实例研究分析,很明显感觉出来,“满洲式”建筑形式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成型期,大量的建筑群,实际上式缺乏明显的共性。
所以,从建筑流派来说,“满洲式”建筑并不成体系,再加上这种形式的建筑设计只发生在伪满时期,经历的时期较短暂,其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
然而,也不能完全抹杀它的历史价值。
至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内的“宫殿式”建筑也存在着对它有着一定思路上的借鉴。
但,更重要的却是满洲式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是任何一种建筑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跟精力去做现场调查的原因,到时候把文章写出来,多一个人看到就有会人对这种历史建筑多一份保护,能少拆除一处建筑就拆除一处,更不能遗忘掉这段时期曰本人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我在北大学考古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