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整个研讨会圆满落幕。
苏亦也很荣幸地成为中国古文字研究学会第一届的创会会员,他也是有组织的人了。
就算如此,苏亦他们也没有立即返回北大,因为他们一行,还需要在吉大考古专业做一场学术报告。
不仅邹恒、高铭两位先生需要参与,他也不例外。
谁让吉大考古专业的创始者张忠培先生是北大自己人呢。
他跟高铭先生,还有之前做周原报告的徐锡台先生是北大同班同学。
又跟俞伟朝先生一样,都是苏秉琦先生的研究生,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吉大,不然,估计也要留校北大。
作为考古学界的大佬,日后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苏亦听过张先生太多的传闻。
只不过他一直有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张先生当初副博士毕业,既不留校北大又不去考古所,却被分配来吉大?
这是什么原因?
最大的原因,还是组织分配。
然而,组织分配也是领导决策的。
这一次过来长春,苏亦才从高铭先生的口中得知,张先生之所以被分配到吉大,也跟他的研究方向有关。
他当初在北大师从苏秉琦先生,研究新石器时期考古,同时,他也为林耀华讲授“原始社会史与少数民族志”做过助教。
因此,后世提及张先生的师从,总会提及苏秉琦、林耀华两位先生。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分配到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原因之一。
张先生跟高铭先生是同班同学,跟俞先生又是同为苏门师兄弟,跟邹恒先生也不陌生,他之前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还参与了邹先生主讲的“商周考古”部分内容的讲授和《商周考古》部分章节的编写。
这些年,为了创办吉大考古专业,他也没少跑北大。跟北大诸位师长的关系,非同一般。
苏亦第一次在南湖宾馆,见到这位老学长的时候,满是感慨。
前世,他研究考古学术史的时候,这位先生的可以说是绕不开的重点人物,尤其是关于他关于方法论以及学术史上的成就“两学三论,三个时代的中国考古学发展定位。”也对苏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就这样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就算他这一年多来,见过不少师长,见过不少前世只能在文章着作里面提及的老前辈,这一次,再次见到张先生,他依旧感慨不已,能够跟这些先生们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真好。
因此,对于张先生,他天然就有一种亲近感。
没有错,作为吉大考古专业的负责人,张先生也是这一次古文字成立大会的发起人之一,早在他们到南湖宾馆的第一天,就见到对方。
不过当时熟人太多,苏亦只是小透明,张先生也只是简单跟他一下招呼,并没有私下接触的机会。
这一次,他们被邀请过来吉大做演讲,跟张先生交流的机会就多起来了。
在文科楼休息室内,他跟高铭邹恒两位先生几乎都被吉大考古专业的老师围在中间。
跟北大考古专业的豪华阵容相比较,吉大考古专业此时的师资,显得较为单薄。
张忠培先生讲新石器考古、林沄先生讲商周考古、李如森老师讲战国秦汉、魏存成老师讲隋唐、除了考古学几大段课程外,姚孝遂先生讲古文字、张博泉先生讲东北史、王可宾先生讲原始社会史、罗继祖先生讲文献。
当然,这种单薄是相比较北大的,这个阵容,放在同时的全国高校,已经很豪华了。毕竟除北大之外,国内的高校,也都是这一时期创办考古专业,有的学校连师资都没能配齐。
而且,这些先生,用苏亦前世的眼光看来,一个个都是顶级学者。
张忠培先生就不说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人,绝对的领军人物。
林沄先生师从于省吾先生,也是后来吉大考古的领军人物。
姚孝遂、张博泉、王可宾、罗继祖极为先生,则各有各的来历。
不过四位先生,只有姚孝遂先生在场,他是于省吾先生的研究生,又是教古文字的,高铭跟邹恒两位先生都没有离开,他也姚留下来作陪,要知道当初吉大考古专业能够建立,也得到他的不小支持。
此外,吉大考古教研室的支部书记李木庚先生也在现场。看到苏亦,这位先生也很热情,还问苏亦对吉大的印象怎么样,以后毕业以后有没有考虑到东北工作。
问得苏亦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在张先生笑道,“李书记,你想多了,苏亦同学到时候毕业,你觉得宿先生舍得让他离开北大吗。”
瞬间,现场笑成一片。
要论竞争力,吉大肯定跟北大没有可比性,更不要说,苏亦还是北大培养出来的学生。
张先生之所以被分配到吉大,是个例外,此后,北大就很少学生被分配到吉大。
就算是张先生当初毕业,也不想来吉大,他本科毕业的时候,一连三个志愿都填写考古所,想要到第一线做田野考古,奈何,当时国家需要培养人才,他就被留校继续深造攻读副博士学位,后来副博士制度不了了之,1961年毕业的时候就被分配到吉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