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硬度合适,他还把手绘好的宣纸贴在牛皮纸上当封面。
差不多花了一周的时间,苏亦在编辑助理的帮忙下,就把样刊的活给完成了。
短短的一周内,用楷体字抄写几十万字,几乎抄到手抽筋了。
一开始,他还想把一些稿件交给张闵帮忙抄写,结果,发现对方的硬笔书法根本就不行,勉强写下来,感觉也不对劲。
没有办法,苏亦只能大包大揽。
如此一来,这就是一件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刘北汜拿到苏亦手绘板的样刊,满是感慨,连连对着苏亦说,“小苏,幸好有你。”
“走,跟我去医院,现在咱们就把样刊送给唐老看,再晚,我怕来不及了。”
到了医院,发现访客并不多。
或者,已经没有访客,只有亲属。
然后,刘北汜亲自把唐老家的两位公子介绍给苏亦认识。
这时,苏亦才知道,唐老家有四个儿子,其中,二子唐复年跟幼子唐益年都是故宫的研究人员。
其中,唐复年在故宫青铜器馆,而幼子唐益年则是明清档案部。
相比较弟弟,唐复年的研究方向跟父亲更加接近,因为他也研究古文字。
之前,在故宫的时候,跟两位先生的打交道的次数不多,反倒是唐兰先生住院了,才得以见到两位先生。
甚至,上一次赶过来医院的时候,因为人太多了。
苏亦都没有露脸的机会。
这一次见面,两位唐先生都诧异苏亦的年轻。
更让苏亦没想到的是,兄弟俩都听说他的名字。
唐益年说,“我也给你们编辑部投稿,结果给小苏你毙掉了。甚至,我还听说,你专门提了一个故宫学的概念,其中就着重提及明清档案部分,郑里先生说你的概念很有先见性。”
郑里也是故宫明清档案部的研究人员。
之前还专门写了一篇明清档案的介绍性文章。
因为重复性有点高,加上版面有限,苏亦就给刘北汜先生提建议只刊登最有代表性一篇,不曾想还把唐益年的文章给毙掉了。
这就尴尬了。
一个在故宫工作那么多年的研究人员,好不容写篇稿子,就给他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给毙掉了,这事弄的。
好在,刘北汜帮他解围,“益年,你不要逗小苏了。”
唐益年才笑起来,“开玩笑的,进去吧,老爷子才醒来一会,现在精神状态还不错,医生说能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
这一次,苏亦终于在病房里面见到唐兰了。
这一是,他第一次见到唐老本人。
老人已经步入生命的倒计时阶段,瘦骨如柴。
用油尽灯枯来形容,也不为过。
但,跟上一次相比较就,唐老今天精神状态还不错。
就破例跟苏亦见面。
先把院刊样刊递给老先生观看。
虽然不是铅印版,但看到手抄版样刊,他还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实际中,老人已经看不清了。
戴着老花眼镜,很用力的观看杂志,看了一会,就放下来。
这时,唐老的二公子唐复年说,“我爸眼睛不好,小字基本上看不清了。”
“苏亦同学,你给读一读吧。”
这话是唐老说的。
老先生的话,带着浓厚的无锡口音,苏亦也听的不是很真切。
最后还是唐复年先生帮忙转达。
实际上,他们编辑部三人把样刊弄出来,也只是满足老人一个心愿。
却忽略了,老人眼睛不好这事。
苏亦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当年马王堆汉墓发掘与出土帛书的消息被伟人得知的时候,他也想看一下整理出来帛书。
于是,到了9月上旬,帛书《老子》甲乙本由故宫的顾铁符、罗福颐等专家整理出来。
后来,因为老人家眼睛不好,小字看不清楚。
专家组,研究了个办法,把上海出的线装书改排成大字本。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苏亦肯定不具备这个能力。
但,他确实忽略了老先生视力的问题。
不然,之前抄写字体的时候,就可以适当放大。
这个遗憾,只能由他亲自来补救。
苏亦亲自把文章读出来。
那么多篇文章,肯定不能全部都读出来,老人家也没有这个时间跟精力全听。
苏亦读完他感兴趣的部分以后,就开始分享院刊复刊以及审稿之间遇到的趣事。
最后,老先生又问苏亦是谁的弟子。
这个问题,不需要苏亦回答。
旁边的刘北汜就帮忙回答,“他北大宿白先生的研究生。现在跟高铭先生学习古文字,也跟周一良先生学魏晋南北朝史。”
都是熟人。
刘北汜先生之所以提及高铭周一良,是有深意的。
因为唐兰先生离开北大之后,一直被返聘到北大上古文字课程。
后来,他精力不行了,考古专业古文字的专业课就由高铭先生担任。
当年,唐兰先生几乎把自己的讲义都交给高铭先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