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民族学是如何在中国消亡的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3-10-23 08:24:29|字数:20466字

众人恍然。

对于苏亦这个说法,沈明四人也不算一无所知。

国内的社科不受重视,由来已久。

这也是他们当初报考大学的时候,会优选选择文史哲的原因。

但这么系统的解剖顺理一个学科在国内教育史上的变化,还是第一次。

白槿感慨,“民族学还是真是命途多舛,就这样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一步步坠入深渊了。”

“是不是深渊不好说,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之中,国内已经没有民族学的身影了,学术研究也不会主动去提及‘民族学’这个词汇,这是大家的一种共识。从这一点来说,你们就知道去年冬,梁先生带着杨鹤书、陈启年两位老师去首都拜访各位专家,给《中国民族学概论》的编写开多场研讨会,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老专家的反对了,这就是老一辈学者在对待民族学研究认知上存在的偏差。”

“这么说起来,梁先生就是孤胆英雄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推动这事?”

周雅琴望着苏亦,小声问道。

她突然降低的声音,让苏亦觉得好笑,“没有那么恐怖,梁先生又不是傻子,现在都已经是1979年了,基本国策早就确定了,都已经开始对外开放了,也开始恢复跟西方的交流了,那么学术自由也肯定逐渐开放。梁先生也是一种试探。”

“试探?”白槿眼前一亮。

这姑娘似乎嗅到某种阴谋的问道。

苏亦笑,“我猜测的哈,你们说,为啥梁先生是从民族学开始,而不是从人类学开始?原本人类学的名头太大,民族学好歹有民族研究作为托底,此外,你们不要只看到有专家反对,其实,支持恢复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界泰斗,大有人在,具体是谁,我就先不说了。”

“都有谁啊?”

“苏亦你都给我们说说呗。”

“苏亦,你这样你讨厌了,话说一半留一半,没你这样的。”

苏亦问,“真想知道?”

四人点头。

苏亦笑,“行,那我就继续说,其实,支持的学界泰斗我前面以及提及过了。”

“杨志成先生?”

众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梁钊韬先生的老师。

苏亦点了点头,“杨先生肯定支持,不过杨先生并不担任领导职务。”

“那还有谁啊?”

“很多,其实,为了恢复中大人类学系,梁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找了不少的关系,他与社会学、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关键学者,如费孝通、吴文藻、夏鼐、贾兰坡、吴汝康、杨成志、林耀华、王冶秋等先生都有过接触。”

听到这里,众人目瞪口呆。

“原来梁先生都找了那么多人了啊。”

苏亦笑,“不然,你们以为梁先生在首都半个月是白待的啊?现在他跟杨、陈两位老师编写《中国民族学概论》初稿,差不多就要完成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你们就会开设这门课程了,内部讲义应该会优先在你们考古专业使用。这可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你们可以说,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苏亦,你讲了那么多,还没告诉我们梁先生为什么要招文化人类学研究生,而不是考古学研究生呢。”

吴宗麟突然问道。

苏亦忍不住翻白眼,“敢情我讲了那么多,全部白讲了。”

“哈哈哈哈!”

众人哄笑。

苏亦无奈,“你个外行,别瞎闹,反正你也不考梁先生的研究生,不管是人类学还是民族学或者考古学都跟你没啥关系了。”

吴宗麟最大的优点就是脸皮厚,“别啊,我就是帮大家问的嘛,你之前的都是关于历史的分析,我们主要是想知道一些具体的东西,比如梁先生的想法,比如周雅琴跟白槿合不合适考梁先生的研究生,要是不合适考,那应该选择哪里,这个才是大家比较关系的,对吧,雅琴!”

“一边去!”

周雅琴丝毫不给面子。

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苏亦笑道,“敢情你怪拐了一圈,在这里给我打埋伏呢。”

吴宗麟傻笑。

苏亦也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前面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只要还是历史背景,但具体到个人该如何选择,他们还是茫然。

于是,他说道,“梁先生咋想的,之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就是想恢复人类学,这是大势所趋,最慢两年内,你们中大的人类学系就恢复了。”

“这么快?”

“这跟我们有啥关系呢?”

“是的啊?难不成我们以后都要学人类学了。”

苏亦笑道,“恭喜你们,答对了。”

“啥啊?我们可是历史系的。”

苏亦笑,“你们是历史系没错,但你们的专业课老师基本上都是考古教研室的,未来人类学系恢复了,你们考古专业肯定要转入人类学系。”

“真的假的?”

苏亦肯定道,“当然是真的,不把你们转过去恢复的人类学系就是空壳,你们必须走,再说你们要留在历史系,历史系也不答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2章 民族学是如何在中国消亡的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2章 民族学是如何在中国消亡的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