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我,苏亦,中国农业考古学奠基人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3-10-23 08:24:32|字数:20222字

甚至,文章还上升到国际高度,“甚至还是进一步探索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自古以来相互关系的一个出发点。”

这篇文章对石峡遗址在学界上的影响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

然而,这文章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严重束缚编写小组的报告编写思路。

最为急迫解决的问题,就是分期问题。

是不是按照苏秉琦先生分期继续编写大纲,也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这方面,杨先生跟朱先生没少给苏秉琦先生写信沟通。

对此,苏先生也给出了开放式的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来。

潜台词就是,如果有跟他的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苏先生也不是一个强势的人,非要学生都要按照的分期来。

就算如此,也让两位先生老师极为苦恼。

首先是发掘简报的分期以及苏秉琦先生上的分期,以及真实情况上的分期是存在出入的。

并不是认知上错误,而是双方涉及到的地方并没有完全等同。

石峡墓葬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石峡遗址,石峡遗址有好多东西。

这两的分期,是不是要一致?或者单独来论述,甚至,不属于石峡文化的文化层,又如何描述,都是需要谨慎处理的地方。

这个问题上,只能靠杨、朱两位先生来处理,不然,曹子钧作为美工,沈明作为新人,肯定没有办法处理。

两位先生疑惑,苏亦却不会,他前世可是看过完整版的石峡发掘报告,知道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因此,两位先生问询苏亦的建议的时候,他就说,“我觉得,咱们可以重新分期,把模糊的部分再次明确起来。”

杨先生眼睛一亮,“说说你的看法。”

苏亦说,“目前来说,去年发表的发掘简报把石峡遗址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还确定了大致的年代,上文化层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中文化层的年代相当于夏商之际;下文化层以泥质磨光陶、夹砂陶与大量磨光石器共存为特征,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4000年。简报中只是明确说明石峡遗址的第一至三期墓葬为‘石峡文化’,对下文化层的文化属性没有明确的表述。我觉得这个分法多少有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朱先生问。

苏亦说,“就是过于简单,发掘简报是针对石峡墓葬分期,扩大到整个石峡遗址,不仅仅有墓葬,墓葬以外的文化层如何论述?肯定不能用墓葬的分期来囊括其中,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把石峡遗址分为四期,以文化层为根据,把石峡墓葬囊括在其中,统一论述。”

他说完,朱先生笑道,“好小子,一下子就把我跟苏先生两人的学术成果都给否定了。”

苏亦连忙摇头,“可没有,我只是继承跟发扬。”

发掘简报主要是由朱先生撰写,而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论述的,都是主张分三期,结果,他现在一来就分四期,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推翻。

还好不是颠覆,不然就离谱了。

“还有呢?”

“差不多是这样了。”

苏亦说完,两位先生就不依他了。

“你既然觉得要分为四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吧?都说一说,不要藏着掖着。”

于是,苏亦就真的说了。

“其实,简报中,把开口于下文化层的墓葬,根据叠压、打破关系以及随葬器物的组合情况被分为三期,其他墓葬为第四期。我的思路也是从这里来的,而且,苏先生的文章对下文化层的年代也做了更详细的论述,认为下文化层不仅有距今5000~4000年的遗存,还包括距今6000~5000年的一部分遗存。我是把这些元素都结合在一起,然后重新划分的。”

对于这段话,两位先生也没有反驳。

研究分析,在前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补充跟纠正,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苏亦的说法,也不是胡说八道,于是,两人示意他继续。

“其实,根据我的研究,咱们可以把石峡文化或第③层早期分为第一期。”

“根据是什么?”朱先生问。

苏亦说,“主要还是根据陶器分类,这一时期的陶器的火候低,易破碎,纹饰有细绳纹、刻划纹、指甲纹、小圆圈纹等,器类主要有釜、圜底罐、圈足盘等。”

“第二期呢?”

两位先生也没有发表评论,而是让他接着说。

“第二期,就是遗址的下文化层,即石峡文化。结合简报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下文化层及第一至三期墓葬为石峡文化遗存。”

“第三期呢?”

“第三期,也就是遗址的中文化层,对应的,就是简报中所称的第四期墓葬。如果细分的话,第四期墓葬还分前、后两段。”

“根据是什么?”

“还是陶器的分类,这个时期的陶器的特点为大敞口、高领、折肩、凹底或圜底,石器中最有特点的是石戈、石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5章 我,苏亦,中国农业考古学奠基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5章 我,苏亦,中国农业考古学奠基人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