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5-04-27 22:32:01|字数:20498字

啥玩意?

自己啥时候成为陈列展览专家了?

苏亦赶忙摆手,“老哥,你抬举我了,我就是一个半吊子,算是哪门子专家。”

陈文骅说,“老弟不要谦虚了,之前王局长在河宕遗址视察的事情我听说过了,我还听说过,你在首都曾受邀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讲课的事情,前段时间,我们单位的领导去历史博物馆开会还听到你的事迹呢,在陈列展览方面,国内年轻一代的学者,能有你这样的认知,可不多见。”

人家都奉承到这个地步了。

苏亦感觉自己要是不说点什么,似乎说不过去了。

他只好说,“我研究咱们建国以后的各大陈列展览,都是跟时代息息相关的,国家历博的通史陈列如此,咱们江西历博的展览也是如此。现在改革开放已经是国策,去年,小岗村已经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未来大包干肯定会成为常态。老哥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必须摆脱“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只有这样才符合当下正在试行的农村改革的需要,所以,只需要在一些细节方面调整即可,到时候,老哥的创办的展览不仅在省内引起反应,在省外,乃至全国都会引起反响。”

“真的假的?”

“我对老哥有信心。”

“也对,都有老弟你的指点了,展览获得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

得,这老哥,很会奉承人啊。

苏亦感觉自己都有点飘了。

陈文骅并非说说而已,苏亦给出的意见,他都接纳了。

整个展览也在做调整。

其实,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展览了。

需要调整的部分并不多,只需要增加一些图文说明即可。

这方面,苏亦是专业的。

让陈文华找来一些颜料,他开始绘图。

而且,还要尽可能画大一些,都是一些经典的古代农业科技成就。

“悯农”水稻系列、“不是养蚕人”养蚕系列、“陆羽茶经”系列。

能够用诗词跟农业技术结合,就用诗词结合,不能用就单独解说。

比如,秦汉时期的“温室栽培”、“水稻育秧栽移”、“穗选法”。

魏晋的“绿肥轮作”、“水力石碾”、“嫁接技术”、“嫁接技术”、“选种繁育”。

明清的“小麦移栽”。

以上这些技术,都是没有办法通过农具去直观呈现的,只能通过绘图。

在南昌待的头几天,苏亦基本上都是留在画室画图。

能够画多少就画多少。

也不要求多精美,能够呈现出来画面即可。

终究不是文物展,不需要凸显文物之美。在没有影视资料的情况之下,绘画就是最好的展示形式。

在农具方面,苏亦也提了一些小建议。

就是尽量使用组合陈列方式。

比如一些农具,除了铁器以及石质出土物外,苏亦建议能够安装木柄的全部按上木柄,尽量复原古人的工具使用场景。

不要把农具排成一排去摆放,而是尽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如犁地,除了铁犁之外,牛轭部分也不能少。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都可以把水牛雕塑放在展厅之中,此外,多加一个古代农民装扮的人偶就更好了。

这就是组合式摆放。

前世的博物馆展览之中,是很常见的存在,这个年代,却很少见,或者说还没人用。

这些都是小的细节方面。

苏亦大部分都是提出建议,留给未来陈文骅去一一完善。

毕竟,他除了绘画之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跟精力去参与策展环节。

他来江西,是要参与发掘的,而不是过来搞展览的。

好在,陈文骅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在苏亦待在画室绘画的这几天,他基本上搞定发掘的事情。

广东博物馆的人都来了,江西博物馆方面的领导也不能视而不见。

实话实说,江西历博的相关领导还是很重视这一次的发掘的。

从陈文骅推动发掘万年仙人洞遗址到成功立项,也就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相当快了。

从学术成果角度出发,考古发掘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实际工作出发,有关部门能不就发掘就不发掘。

除了保护遗址外,还因为经费有限。

每一年的经费都是有限的,发掘的项目多了,经费根本就不够。

因此,地方考古部门大部分的发掘项目都是基本建设项目。

像万年仙人洞遗址这种主动发掘项目,越少越好。

要不是这一次涉及到水稻起源,而恰好江西在这个方面又是“空白之地”,发掘成果与陈文骅创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造成的影响力严重不符,江西历博的领导才不愿意提供经费支持。

这一次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能够再次立项,苏亦跟陈文骅俩人缺一不可。

要不是展览跟文章相结合,在学界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热烈的反响,这一次发掘工作,都不可能成功立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8章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8章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