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5-04-27 22:32:01|字数:20498字

苏亦在南昌待了差不多四天的时间,就出发到万年。

万年是上饶下面的一个县,这一次,不需要再换乘,直接有火车直达。

早在民国时期,浙赣铁路已经全线通车,南昌到万年,比广州到新会还要方便。

这一次,除了苏亦、沈明俩人外,江西历博方面参与发掘的人员也不多,就俩人。

陈文骅跟他的徒弟。

经费有限,一切从简。

仅仅是四个人就敢开启一个田野工地的发掘,听起来像是开玩笑,实则不然。

不说苏亦沈明两个,仅仅说陈文骅,他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田野考古工作者。

58年从厦大历史系毕业,他被分配到江西博物馆,结果,由于出身问题,无法从事革命史研究,只能挖墓,恩,就是干又苦又累又危险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当然,真正能够从事考古工作的时间,也不多,差不多八年左右。

用陈文骅的话来说,在博物馆八年中,他参加发掘了上千坐古墓,江西所有的大型水库他几乎用脚一步一步量完的。

在无数个充溢着瘴气的墓穴里,他总是头一个进去的,甚至,在发掘墓葬的过程中,他还曾经被墓道掉下来的砖头泥土差点砸晕过去了。

有时,为了守护文物,他还要在墓地过夜,跟偷盗分子做斗争。

所以说考古工作充满危险性,一点都不假。

跟大部分有历史问题的人员一样,恢复工作,陈文骅自然也想大干一番。

之前创办古达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就是他做出的尝试。

现在参与发掘万年仙人洞遗址也是如此。

出发之前,陈文骅特意把众人叫到一起,开一个动员会议。

主要介绍万年仙人洞遗址的情况。

“27年前,也就是1962年。那时我们国还属于三年困难时期,但国家并没有忽略对考古事业的投入,当年,全国开展了文物普查工作,我们江西博物馆在此次普查中就发现了万年仙人洞遗址,并且前后进行国两次考古发掘工作,我就是仙人洞遗址的发现者以及发掘者之一,也取得不错的成果,出土许多石器、骨器、陶器等。遗憾的是当时条件有限,经过相关科研机构的c14测定为距今8000-9000年的文化遗址。然而,在稻作遗存方面却根本就没有条件去探索。”

“十年间,标本、资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不是丢失残缺不全就是标号错位,再加上当时普遍认为c14对喀斯特地区测定年代偏早,因此,学界普遍认为仙人洞遗址真正的年代只能是距今6000-7000年,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存。当然,这个具体年代的认定还是存在争议的,也在国内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当然,规模比苏亦老弟这一次引起的争议还要逊色一些。”

大家忍不住笑起来了。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也证明苏亦现在的影响力了。

“正是因为如此,当苏老弟写文章旧事重提的时候,我跟彭馆长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也正是在彭馆长的支持下,才有咱们这一次发掘工作队的成立。”

彭馆长就是当时带队发掘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工作队队长彭世凡,现在担任省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

跟陈文骅关系非常好。

他们俩人,一个是文物普查的时候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发现者,一个是遗址的发掘者。

对万年仙人洞遗址都充满特殊的感情。

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人的推动的,才有苏亦四人万年仙人洞遗址之行。

最后陈文骅给众人打鸡血,“同志们,这一次只要我们能够成功在仙人洞遗址找到稻作遗存,那么成果就是世界级的,足够咱们名扬海外了。”

万年仙人洞遗址,虽然有万年开头,但具体位置确实在万年大源乡,距离县城还有十五公里的距离。

如果有汽车,那么距离并不远,没车的话,仅靠自行车,就不容易了。

因为,必须要就近找住的地方。

好在,遗址不算太偏僻。

陈文骅也不是第一次来,对这边非常熟悉,当初发掘仙人洞的时候,还曾经在大源乡内借用小学的校舍当工作站。

这一次,也不例外。

这就是老遗址特有的便利性。

要不是仙人洞遗址太小,不需要建立稳定的工作站,不然,就更加方便了。

到达大源乡,大家休整半天,第二天上午,骑着陈文骅借来的两辆自行车,四人就直奔遗址。

仙人洞遗址,说具体一点就是在大源乡一座名为小河山的山间盆地上。

山间小路骑着自行车,体验有多美妙就可想而知,几公里下来,屁股都开花了。

山里湿度大,早上出发,脸颊都沾满了水珠,一抹满手都是水。

到山洞外面,整理好装备,大家并没有率先进入洞穴,而是在外面等。

等啥?

陈文骅说,“等太阳再再升高一些,正好照射到洞口内,光线会充足一些,也好方便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8章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8章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开始发掘了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