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5-04-27 22:32:03|字数:21800字

第二天,苏亦四人继续在仙人洞遗址开探方。

昨天他们开的探方是旧探方。

用旧探方来形容也不准确,因为他们一开始清除的是早年的填土。

想通过旧探方寻找当年的忽略的植物遗存,一寸一寸地挖,一段一段地推进,小心翼翼地逐层取样。

奈何,结果并不理想。

苏亦只能再次询问陈文骅当年发掘的具体过程。

一时之间,陈文骅陷入了回忆。

“我记得是62年2月份的时候,省文管会考古队根据有关部门反馈的情况,进入仙人洞做初步调查。”

“我们一进入洞内,就发现洞口暴露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大量螺壳,并采集到一件穿孔石器和一件砺石。另外还发现洞口右侧靠洞壁处有大量胶结堆积,高有1.3米左右,堆积里除了不少动物骨骼、螺壳外,还有少许红砂陶片。因此,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古人洞穴遗址。”

沈明好奇问,“老陈,原来你不是第一个发现仙人洞遗址的啊。”

陈文骅笑,“自然不是,我又不是本地人。具体是什么人发现仙人洞遗址的,我也不清楚,据说50年代末,省委一名干部下乡工作,恰好在仙人洞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他立即向省里汇报,我们才被派过来做调查,对方什么名字,我也不得而知,毕竟我当时并不是负责人。”

通常来说,这种大遗址,第一个发现遗址的人物通常会被记录下来的,现在就当事人陈文骅都不知道,那确实是遗漏了。

除非有人较真去做走访调查,不然这位仙人洞遗址的发现者注定籍籍无名了。

“2月份调查结束,当年3月,我就随同省文管会考古队来到仙人洞,这次历时50天的试掘收获颇丰,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遗物300余件,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同时发现烧火堆遗迹12处。”

“挖了50多天?这么大阵仗?”

“主要是人少。”

“那第二次发掘呢?又是什么情况?”

“第二次发掘已经是两年以后了,63年,我们整理好仙人洞遗址试掘简报发表在《考古学报》后,在学界获得不小的反响,因此,1964年4月,我们省博考古队就组织人员对仙人洞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所得遗物种类与第一次发掘差不多,奈何当时技术手段落后,大概判断遗址距今只有6000~7000,恰好,特殊时期,对仙人洞的发掘被迫中断,直到76年,第二次发掘简报才能在《文物》发表,但很多遗物因为保护不当残缺严重,甚至有部分遗物都已经遗失。”

说到这里,陈文骅只能叹息。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上演,不是某一个考古人可以左右的事情。

苏亦只好转移话题,“咱们今天继续开两个探方,没有收获的话,只能重新换地方了。”

陈文骅说,“我们当年的发掘区域,主要是在仙人洞进入洞内的外口,面积较大,前后两次发掘的t1、t3、t4、t5探方都在此,想要重新发掘新的区域,只能在东区了,比较靠里面,面积较小。”

苏亦说,“先处理现在的探方,明天再看情况。”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没啥收获。

第三天,发掘小队只能在东区开新的探方,他们很谨慎,先开一个。

而且,苏亦开始教大家怎么试用“浮选法”发掘。

之前,他就已经跟大家科普过此种方法的原理,不需要不多赘述。

然而,大家对植物考古知识的掌握,又非常匮乏,他只好做相关介绍。

“一般来说,在考古发掘中有可能被发现和获取的古代植物遗存共有四类,即植物遗骸、植硅石、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9章: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免费阅读:,!

孢粉和淀粉颗粒。”

“植物遗骸是指植物死后的残留部分,如茎、叶、根、果实、种籽等都算;植硅石是植物在次过程中形成的硅化的植物细胞或者组织;孢粉是无性生殖类植物的花粉的合成;淀粉颗粒是植物细胞在生长和分化过程中以及成熟后所产生的并储藏在植物的根块、块茎和种子的胚乳里的储藏物质。”

“除了植物遗骸外,后面的三者都属于微小物质,要用高倍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因此,植硅石、孢粉和淀粉颗粒也被统称为植物微小遗物;而植物遗骸体积较大,用肉眼或者放大镜都可以观察,再不行用低倍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分析,因此也称为植物大遗存。”

“在植物考古学的研究中,这四类遗存在样品的采集、植物遗物的提取和植物种属的鉴别等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也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植物学考古学研究方法。”

“而这四种方法之中,咱们之前提及的“浮选法”,也就是植物遗骸的提取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9章 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9章 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